家族对孀居妇女的救济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往往优先资助那些符合朝廷旌表条件的妇女。这种做法不仅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和扶贫济困的慈善考量,更多是因为族中妇女获得朝廷旌表能为整个家族带来荣誉。因此,经济实力较强的家族尤为重视对贫困孀妇的救济,以帮助她们坚持守节并最终获得旌表。除了家族救济,个人对孀居妇女的救助也...
先秦时期是旌表制度的萌芽期,汉代则是旌表制度的初步确立时期。之所以说尚属初创期,是因为缺少较为完善的旌表制度体系,不似后代那样有专门的旌表例和明确量化的旌表标准,如“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间,除免本家差役。”这也正是旌表制度处于初步确立期所表现出的特征。事物的发展...
纵观整个明代前期的旌表制度,范围很广,包括了明代前期的为国家拓疆辟土的武将、也有为国家兢兢业业工作的文臣、有通过科举制度进入统治阶层的读书人,更多的则是普通老百姓。旌表方式则是从封官爵、赐食禄、恩荫子孙到免徭役、修建牌坊等等无所不包。但有些都是不可取的,都是不可取,必须要摒除的。
此时,统治者从稳固统治的角度出发,在广大范围内厉行旌表制度,不论官宦之家,还是普通士民,甚至是不知何许人 的贩夫走卒;不论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南人,只要符合旌表条件,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要求,均可得赐旌表。统治者通过旌表发放,不仅给天下人树立了,朝廷无人等差别待遇的姿态,而且以此刺激着周围...
从徽州牌坊可以漫谈明清旌表制度如下:旌表制度的起源与目的:旌表制度源于表彰、表扬之意,古时官府为表彰忠孝节义之人,颁发牌坊或匾额。其目的在于引导、肯定、嘉奖、勉励社会价值取向,对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意义。明代旌表制度:旌表对象:包括累世同居、孝子、义夫、义民、节妇、高寿等。旌表程序:地方...
旌表制度作为古代一种重要的嘉奖形式,其赋予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帝王的手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于旌表对象的选择极为重视,通过一整套严格的流程层层选拔后,才能获得中央或地方政府给予的旌表。对于那些在旌表选拔过程中,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冒认的,国家不但会给予被旌表之人重刑处罚,还会追究选拔过程中涉及官员的责任...
元代实施旌表制度的基本程序包括申请、审核与批准。在元代,旌表制度是对忠孝节义之人或累世同居的大家庭进行表彰、奖励的一种制度。这个制度的实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以防止虚冒旌表的行为,并维护旌表的权威性。首先,申请环节通常由受旌表人或其家族向地方政府提出,需要提交详细的事迹材料以证明其...
旌表制度的物质奖励,《清会典》中也有明确规定:“宗室应旌者,颁敕谕一道褒奖,固伦公主、亲王福晋坊银一百两,缎十六;和硕公主、亲王世子福晋坊银九十两,缎十四:郡王、郡王福晋坊银八十五两,缎十二;各省应旌表者题准后令地方官给银三十两建坊,如奉有御赐诗章、匾额、缎匹,由内阁交部发提塘赍送督抚,行地方官给...
评价:根据材料一“识别善和恶,标志善人所居之里。旌表制度滥觞于先秦,到明代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旌表制度体系。明初天下州县各邑里普建申明、旌善二亭,民有善恶,里老书之亭侧,教之于民,以示劝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旌表制度是中国古代德政教化的体现,也是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旌表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惩恶扬善,...
元代实施旌表制度的基本程序可以推测如下: 提名与推荐: 旌表对象的提名通常来源于官方机构或地方官府,也可能包括私人机构的推荐。 对于官方提名,可能由朝廷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考核和评定,确保提名对象的功绩和品行符合旌表标准。 考核与评定: 提名后,旌表对象需经过严格的考核和评定程序。 这一程序可能涉及对提名对象功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