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施特劳斯怀疑奥本海默在背后说他坏话。当时,爱因斯坦在与奥本海默聊天后对施特劳斯的无视,让施特劳斯感到不满。 其次,施特劳斯向参议院提出禁止向挪威出口同位素的报告,但被奥本海默公开反对,这让施特劳斯认为受到了嘲笑。 最后,施特劳斯提出的研发氢弹的计划在圆桌会议上被奥本海默否定,这也成为了两人矛盾的导火索。
施特劳斯与奥本海默的初次见面时,奥本海默的“低微卖鞋匠”身份深深击中了他自卑敏感的心。他误会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说了他的坏话,导致爱因斯坦对他不理不睬,同时也嫉妒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相处模式。影片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穿插讲述,明为奥本海默的经历拍摄充满色彩;暗为施特劳斯的控诉,以黑白画面呈现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展...
这种以正义和和平名义玩弄政治游戏的情节并不陌生。然而,这场政治表演的背后揭示了权力和虚伪的本质,不仅奥本海默成了输家,施特劳斯和博尔登也最终遭受了失败的命运。杜鲁门的痛点与美国历史的血腥面孔 奥本海默曾会见杜鲁门总统,这次会面触及到了杜鲁门的两大痛点。首先,奥本海默表示,在原子弹爆炸后,他感到"双手沾满...
施特劳斯向幕僚控诉奥本海默的虚伪与狡猾,这反倒比诺兰自己的倾向更让我信服,给观众留足判断空间,也许这就是诺兰的高明之处。施特劳斯演得真好啊,完全没有妮妮的痕迹,如果不是他的声线和大眼睛,我根本意识不到是他,以及我也全程没有认出马特达蒙。更搞笑的是我昨晚和家属进行了荒诞的观影预热:我们在家观看了《钱学...
《奥本海默》中的黑白部分和彩色部分起到了各自不同的作用。黑白部分以施特劳斯的视角叙事,展示了他对奥本海默的狭隘思维和犬儒主义的态度。施特劳斯的晋升讨论会是黑白部分的重要场景,它揭示了施特劳斯的冷漠和对权力的渴望,这些最终都间接的导致了奥本海默的命运多舛。
《奥本海默》中运用了两条明显的叙事线,一条由彩色画面构成的“裂变”,一条由黑白画面构成的“聚变”。两条线的叙事主角分别是科学家奥本海默和政客施特劳斯,他们处于两场听证会的风暴中心,这里也是他们命运的转捩点——从此一个成为科学正义的殉道者,一个成为政治肮脏的代言人。在“裂变”与“聚变”两条主线向前行...
“路易斯·施特劳斯曾经是一名卑微的鞋贩子?” “不,并不卑微。” 奥本海默无疑是天之骄子:他聪慧,仅仅花了六周就掌握了荷兰语;他优秀,23岁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出生良好,年少有为,因此他站得很高,视野开阔,然而却不可避免地因为环境而具有局限性,他阶层固化地认为“一个鞋匠”是卑微的。
我不是很能理解如何用物理学的概念来对应现实,但是显然,我们至少可以提供这样的解释:奥本海默的世界是彩色的、敏感的、丰富的;施特劳斯的世界则是黑白的,充满了非此即彼、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裂变"或许代表着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单纯与执著,而"聚变"则象征政客将公共性与私人欲望混为一谈的骄傲与浅薄。
刘易斯·施特劳斯,影片中的重要“反派”,保守派政治人士,艾森豪威尔执政期间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在杜鲁门总统时代是委员会委员,其实此时他就与奥本海默有过交集,他本人对奥本海默抱有敌意,认为后者的左翼思想色彩是核武项目安全的潜在问题。任职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后,他认为首先必须撤销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并将奥本...
当时,施特劳斯和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关系很近,施特劳斯在当上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胡佛送来了联邦调查局关于奥本海默的总结报告,并整理了一大堆信息素材。而他的另一个同谋博登在写给胡佛的信中说:奥本海默与美国共产党员之间存在种种联系的证据显示,他更有可能是苏联的一名特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