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一开始说的:方法派就是美国的体验派,或者说是“美国化”的体验派,它体现出某种美国特有的实用主义色彩(如情感替代和情绪记忆),又体现出它更富有个性的一面(自由意志),至于形体训练这个时代遗留问题,阿德勒已经做出了应有的修正。 最后需要说说的还有表现派对吧,那么什么是表现派?我直接摘录一段书本定义:表现派...
英国的欧文和意大利的萨尔维尼是“体验派”的代表人物 欧文在其文章《表演的艺术》里面很直白地表现了对狄德罗所代表的“表现派”的反对: “但是有必要警告你们提防狄德罗的那套被说得天花乱坠的理论,即认为演员是从来不动感情的...难道灵敏的感觉对于演员说来不是一种真正的帮助...如果一个演员把一个强有力的...
而“表现派”更多针对舞台表演领域,在20世纪蓬勃的电影发展中并不常被提起,既不想“体验派”那样有理...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以下三种不同的表演理念和流派:体验派 体验派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表演艺术理念。它强调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深入角色,身临其境地体验角色的情感、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演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体验角色的生活背景、心理特征,以便在表演时能够真实、准确地传达角色...
开门见山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首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与“表现派”这三大学派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影响。体验派强调演员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情境中,通过“真听、真看、真感觉”实现角色的真实体验。体验派之所以被误解,主要在于很多人认为其仅指“本色演出”,实际上,“从自我出发”与“成为角色”并不矛盾,演员需...
有的是“表现派”,即角色是角色,演员是演员,后者应当以高超的演技驾驭前者,并在戏剧结束时立即抽离。有的则是另一个极端,即体验派,主张演员应当完全“成为”角色,其思想、表现都应该和角色融为一体。这样做的好处是真实,没有“演”的匠气,但坏处就是太费演员,真融进去了就很难出戏。还有一派,也就是...
如果让我简单的总结区别,我认为体验派是从自我出发,方法派是从结果出发,表现派是从效果出发。/ 体验派体验派的基础逻辑是从自我出发,也就是说必须要完全带入进角色当中去处理问题,所谓体验不是体验具体的事,而是体验人物情绪逻辑,所以体验派特别擅长写人物小传,因为对于彻底的体验派来说,任何表演动作的发生都是必须...
1、表现派是在理解角色灵魂的基础上,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突显人物个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标签式的动作等等,特别走外的。比如夸张的喜剧表演,就属于表现派范畴。表现派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创作题材。2、体验派是演员必须让自己变成角色,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
有人说体验派就是斯坦尼,表现派就是布莱希特。前半句是对的,后半句不对。布莱希特提倡的“间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