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纬向平均新粒子生成速率的分布主要由以上热点区域决定(图4),例如热带高空有机成核占据主导,特别是纯有机成核在11km以上的高度占主导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热带雨林和热带海洋上空的新粒子生成机制;在边界层内,有机胺-硫酸成核为北半球中纬度主导成核机制,而碘氧酸成核为其他纬度的主导机制,这分别反映了人为...
全球纬向平均新粒子生成速率的分布主要由以上热点区域决定(图4),例如热带高空有机成核占据主导,特别是纯有机成核在11km以上的高度占主导地位,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热带雨林和热带海洋上空的新粒子生成机制;在边界层内,有机胺-硫酸成核为北...
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leation)和增长(growth)过程产生。2002年,O’Dowd等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碘”氧化驱动新粒子生成机制。该机制的成核效率最近被证实超过经典的“硫酸-氨...
海洋大气气溶胶主要通过飞沫(sea spray aerosol,SSA)和新粒子生成(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两种途径产生,后者是海洋排放的活性反应气体通过反应成核(nucleation)和增长(growth)过程产生。2002年,O’Dowd等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碘”氧化驱动新粒子生成机制。该机制的成...
该研究还揭示了碘氧粒子在氧化有机物的同时被还原为碘分子,碘分子从颗粒相释放出来重新进入气相后,开始新一轮的碘氧化成核过程,从而实现碘在气相和颗粒相的循环,提出以“碘”为中心的多相反应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新认识。 8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碘-有机物非均相化学快速促进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
近日,《国家科学评论》刊发北京师范大学云-气溶胶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有关新粒子形成和增长的最新研究发现,他们在传统化学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物理成核机制,两者一起可以更完善地解释不同大气环境下新粒子生成和增长特性,并在全球3个典型地区得到了验证。
这一新粒子生成现象何以快速发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蒋靖坤教授组织的研究团队发现,酸碱反应是空气中气体分子克服表面张力快速生成新粒子的主要驱动力,而其关键机制在于酸碱双分子团簇的生成。 二氧化硫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的气态硫酸分子是新粒子的主要前体物。研究团队在北京、上海的大气观测,以及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此前在CLOUD...
《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与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是依托于北京大学,由胡敏等人完成的科研项目。项目简介 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新粒子生成和二次气溶胶增长机制是大气环境化学领域最具挑战的科学难题之一。北京大学胡敏教授团队历经20多年探索,以“大气成核-初始增长-持续增长-区域PM2.5污染和霾”为主线,揭...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海洋大气新粒子生成机制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