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问世的《新民说》是梁启超(1873~1929)早期教育思想的理论结晶,对清末民初的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睿智的见识,值得当今教育界的人们借鉴。梁启超一方面讴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之美哉壮哉吾少年中国,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现实社会的腐败和庶民的愚昧无知,却又使他深为长叹...
需要掌握梁启超的教育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对“梁启超”、“《新民说》”、“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的分析理解。本题以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的言论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0世纪初,作为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梁启超强调教育首先当定宗旨,培养“新民”最终实现“兴国”。为此,他创办《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等一系列文章,认定“苟有新民,何患
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以《少年中国说》和《新民说》为中心 王海林 董四代 (武夷学院思政部 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 要:梁启超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同时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 家,其青年教育思想是梁启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同时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其青年教育思想是梁启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系列成果.通过对《少年中国说》和《新民说》为中心进行考察,梳理和总结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的学术背景,思想渊源,历史命题和当代借鉴等相关成果,宏观勾勒梁启超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的全貌,并对既有成果进行辩...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
[解析]根据题干“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可知,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故选B;并未反映梁启超反对实行民主制度,也没有体现他倡导建立君主立宪,排除AC;梁启超不属...
梁启超在《新民说》 中指出:“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犹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励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梁启超强调...
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 22-03-14 17:19 来自微博weibo.com 林语堂多元化的教育背景,没能让他如华尔希夫妇所愿,以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却在客观上让他具备了向数百万美国人介绍中国的能力。林语堂担当的角色是文化之间的中介和译者 :他虽然代表的是一种外国文化,但同时又能以一种为美国读者所熟悉...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体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