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论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批评领域的术语,主要用于探讨文学作品或人物性格中文采(文)与本质(质)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文质论”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 文质论强调在艺术创作或人格塑造中,“文”(文采、形式美)与“质”(内容、实质、本性)应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
“文质”论最早由孔子提出,属于道德修养的范畴。他在《论语·雍也》中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内在的质朴本性,“文”则指外在的礼仪修饰。孔子认为,君子应内外兼修,达到文质平衡。然而,这一修养理念在战国时期被儒家学者引申为历史解释的工具。《礼记·表记》将虞、...
文质论陶东风“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文质论传统与形质论有非常类似的理论特点,但因为对自然优先的坚持,可以避免形质论的这种诠释倾向。通过详细比较自然认知、工具制造、文明制作三个语境中的形质论与文质论模式,我们发现形质论与文质论并不仅仅是中西哲学的各自特点,而本就是互相渗透、互为表里的。通过形质论思考激发文质论传...
阮瑀:文质论阮瑀:文质论 文质概念自先秦以来便为人们广泛使用,不过魏晋以前它们只就人的自身修养和才性及物的外观与内容而言。作者本文的主旨意在重质轻文,崇尚敦朴,贬斥浮夸,主张从无为中求得有为。 盖闻日月丽天,可瞻而难附;群物著地,可见而易制。夫远不可识,文之观也;近而易察,质之用也。文虚质实...
相对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和现代西方的社会文明,传统中国形成了一种礼乐文明,其基本构成方式是“文质论”。质即自然,文即文明,文明是通过将内在于质的纹理文饰出来,所以,文明在根本上来自自然,不能超越、改变和破坏自然。礼学中的尚文尚质,在根本上都是一种...
[名词解释] 文质论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文质论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
这段议论明显流露出的是对江南士林官场“文气”过重的不满。我们从这些经典的“文质”讨论中大致可以寻找出和清初“文质论”相呼应的若干观点。 其一是,经典“文质论”特别是唐宋以后的“文质论”都比较强调“质”对“文”的制约作用,也许这些士人都身临其境地观察到了王朝趋于奢靡腐坏的一面,担心王朝的崩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