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文翁召集州官商议治水之策,经过多次彻夜长思,最终确定先打通皂角岩,以排上游水患、解下游干旱,再穿湔引水,将湔江上游的水引流到下游繁县去。 治水方案确定后,文翁当即上书朝廷争取拨款,并在地方绅士中募集钱款,文翁夫人也慷慨拿出家中多年继积蓄予以...
一提起西汉著名的蜀郡守文翁,众人皆知他创办石室学宫、兴学化蜀、移风易俗的功绩,殊不知,文翁还是一名“治水达人”,他是继李冰之后在蜀中大兴水利,将蜀中水利工程体系拓展至湔江(沱江)流域,弘扬了大禹、李冰以来蜀地治水文化的优秀水利专家,促进了天府之国的形成。发源于四川西北的岷江,每遇下雨,山洪暴发,...
文翁,这位可敬的老人,他把自己最后的三十余载年华,全部奉献给“治蜀”、“化蜀”事业,鞠躬尽瘁,竭尽忠诚,为大汉帝国从文景之治走向汉武鼎盛,立下不朽功勋。 他,无愧于西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功比李冰的卓越的水利专家称号。 文翁(来源 | 每日都江堰) 特别要强调的是: 他,创办的“文翁石室”,是中国,也是全世界...
李冰治水,文翁化蜀,历来被誉为秦汉时期蜀地最了不起的两件大事。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驯服了岷江这只洪水猛兽,而一百多年后的蜀郡太守文翁是“天府之国”的“人文之光”,他在这富饶之地播下了文化的种子。李冰和文翁,正是打通蜀地“...
文翁治水初见成效,为川蜀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灌溉条件,改善了农业生产状况。这一举措成为继李冰之后四川地区又一次大规模的水利治理,为该地区的水利灌溉面积和对洪水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强大支持。综上所述,文翁通过兴办官学教育和大力发展水利,为川蜀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治学理念和实践成为后来...
张衡女士是四川博物院宣传营销部负责人,她说:“文翁擅长治水,众所周知,文翁治水的经验放在当下有什么学习借鉴意义呢?”彭邦本教授回答她:“关于蜀地治水,如果我们把文献和考古结合起来,就发现它的历史渊源是非常古老的。水是生命之源,一部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人与水打交道的历史。”彭教授指出,商鞅变法时的...
在四川彭州地区,至今民间还流传着文翁治水,泽及万代子孙的动人故事: 汉初的蜀郡虽经秦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成为“天府之国”。但由于彭州和都江堰没有在一个流域,发源于龙门山的湔江,每遇下雨,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淤积河床,河水常常泛滥成灾,较高的地方又易干旱。
9月7日晚7点半,“名人大讲堂”邀请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彭邦本做客四川省图书馆,为观众讲解文翁的公学与治水之道。演讲结束后,现场的几位传习志愿者意犹未尽,他们纷纷和主讲人探讨文翁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对蜀地文脉的影响,彭邦本教授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文翁,是中国古代治水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生于夏朝,历仕商周两朝,因其善于治水、修筑堤坝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文翁治水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身处大自然面前的微小个体,如何通过智慧与毅力,战胜自然的过程。 传说,文翁是夏禹的大臣,有着出众的思维能力。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鱼、蛇、龟等各种动物横行于...
文翁的这些水利工程是天府文化的人文历史符号。是成都平原又一山水与人成就的“天作之合”。千里沃野初具规模,万顷良田自兹肇始。湔江因文翁治水,成为彭州的母亲河。彭州人感谢文翁功德,修建了“文翁祠”“文翁塔”。文翁祠在“湔江堰”旧址,至今廊柱犹存,颂褒的联刻于柱上,清晰可览。其中有“东流不尽汉时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