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勾践屈身吴国的日子里,文种果断挑起大梁,对外忙着与吴国周旋,装孙子,对内则暗中积蓄实力,闷声发大财,就盼着勾践和范蠡那天能回来,共同商议对吴复仇的大计。但此刻的勾践和范蠡正在吴国做着奴隶,文种只得和在越国的一些大臣们讨论得失,最后他们一致得出一个结论:越国遭此惨败,归根结底还是和吴国的国力差...
公元前493年,吴越战争再次爆发,越王勾践战败被围,命悬一线,范蠡劝谏勾践投降为奴,徐图复仇。勾践接纳建议,入吴为奴,范蠡相陪,文种临危受命,负责治理越国。自此,文种、范蠡和计然受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偏重军事,文种偏重政治,计然偏重经济,三人均有谋略。二、伐吴七术,打动勾践 文种向勾践提出伐吴7术,...
公元前473年,月黑风高夜,63岁的范蠡悄悄的收拾好行囊,乘舟遁亡而去。得知范蠡离开后,勾践强自按下心中的怒火,他为没留住范蠡感到懊恼,更为他远遁他国感到愤怒。在越国,勾践没能抓住范蠡,可摆在他面前的还有文种。四十余年来,文种操劳着越国的大事小情,将越国从贫困、落后推向繁荣富强,功不可没。然而...
于是,对勾践来说,范蠡的地位就超过了文种,因为从此之后范蠡成为了陪伴在勾践身边的人。在勾践最孤独而无助的几年里,范蠡成为了他的依靠。范蠡:勾践说谎的掩护 到了吴国后,有一次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充分说明了此时勾践和范蠡的地位。如果说勾践是不想拜而不...
允常去世后,新王勾践对范蠡和文种没什么好感。他们说的话,勾践根本不放在心上,听过就忘。公元前494年,勾践在槜李之战中耍了个花招,打败吴军并杀死了吴王阖闾。这下他更加得意忘形,口出狂言:“阖闾都死了,吴国还有什么可怕的?”从此,他更不把范蠡当回事,觉得他就是个没用的读书人,干脆躲得远远的。...
由于才华无处施展,范蠡决定离开楚国,转赴越国寻求机遇。同时,在范蠡的劝说下,文种也辞去了官职,放弃财富,一同前往江南隐居。昔日,越国位于偏远之地,民众知识水平有限,生产力低下,频繁遭受邻国吴国的侵扰。范蠡与文种抵达越国后,越王允常倍感喜悦。他任命两人为上大夫,令其指导并协助越民管理政务、训练军队。
公元前511年,范蠡文种投奔越国,但之后十多年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作为,说明允常大概率是并未重用两人。公元前494年,勾践继位两年后,吴越爆发了夫椒之战,越国面临亡国危机时,范蠡文种才开始出场,之后就以惊人的智慧改写了越国命运。按照史书记载,以范蠡文种的才华,无论到了哪一个国家,都必然迅速成为重臣,他们...
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相传,范蠡早年倜傥不群,不为人所知。文种,为宛令,遣吏奉谒。吏还,说范蠡是当地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亲自往见,抵掌而谈。后来,他们都到了越国,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通力合作...
在范蠡的推荐下,文种来到了越国,成为了越王勾践座下的谋士。从此开始了自己开挂一样的人生。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强行对吴国发兵,结果兵败而归。为了保全家人,越王勾践被迫臣服于吴王夫差,为期三年之久。在此期间,勾践聆听了文种的建议,采取极度忍耐的策略,使吴王夫差放下了所有的戒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