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②“文灭质,博溺心①,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庄子·缮性》) 【注】①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 1. 子贡和庄子对...
“文灭质,博溺心”:郭象注曰:“文博者,心质之饰也。”成玄英疏:“依文书以匡时代,增博学而济世。不知质是文之本,文华则隐灭素质;博是心之末,博学则没溺心灵。唯当绝学而弃文,方会无为之美也。”②文质是中国古代文论重要命题,春秋孔子就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提...
这正如庄子所说的:“文灭质,博溺心”,文字一出现,就把物质的“质”全部给掩盖起来了,使人只能看到物相,而观不到质象。再加上人心又 想快知多知,结果物相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把心给泡在了“酸菜汤”里,越来越不光明,直至丧失质象光之明和慧识。 人类自从在轴心时代全面放弃修身内求法,通过运用六识研究外部...
#文灭质 博溺心# 庄子言:“文灭质 博溺心”。这观点正符合道家“无知无欲”的思想, 文艺容易附带浓重的个人色彩,很多时候甚至会粘附“我执”; 所谓“知识”,也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带有人类色彩的东西,有很多主观、...
文不灭质,博不溺心 华美的文饰不掩盖文章的内容实质,繁富的辞藻不淹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术语属于创作论,出自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针对魏晋以来有的文人为了写作而造作情理,不得不依靠各种文饰来掩饰内容的空虚,刘勰初步讨论了文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他继承《论语》“文质彬彬”的观点,强调文与质...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彼此猜测对方的用心,这时用智慧,已经不足以安定天下了。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然后便用世俗的礼节,以及渊博的知识,作为统治的辅助;所以,也出现了很多法家人物,都是为君主谋划。3.文灭质,博溺(nì)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文不灭质,博不溺心”句中,何者属“情”?何者为“采”?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文、博,属“采”;质、心,为“情”。反馈 收藏
“文博者,心质之饰也”“使词返回物,使现象返回本质”文采辞藻为文章的思想内核服务,旁征博引为的...
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隐。
而随着时代推移,人类天性之美遭到破坏,无法再返归本真之美,原因在于“文灭质,博溺心”。同理适于诗歌领域,古人信息知识匮乏,却可吟诵出后世不及的千古绝唱;后人见多识广,诗性智慧却不复当初。 关键词: 庄子 文 质 诗 年份: 2014 收藏 引用 批量引用 报错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