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文惠廉返美期间,在费城与一位年轻有为的建筑师沃尔特(Thomas Ustick Walter)相识,此时沃尔特已是小有名气,设计了不少宗教和学校建筑,两人相谈甚欢。文惠廉到上海后,两人仍有书信联系。1850年,当虹口新教堂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文惠廉自然想到...
1834年5月,美国圣公会差会决定将中国作为他们的布道区域。同年7月,文惠廉,一个富有使命感的传教士,与他的妻子一同抵达新加坡,开始了他们的准备工作。在这里,他们专注于学习汉语,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并尝试向当地的华人社群传播基督教的教义。道光二十八年,文惠廉向当时的清政府官员苏...
文惠廉的长子文恒理,以其姓氏命名的大学——武昌的Boone University(文华大学)——便是对其家族贡献的另一例证。恒理医生(1839年-1925年)于1880年在上海创办了同仁医院(St. Luke’s Hospital),为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而他的次子小文惠廉(1846年-1891年)于1846年出生于上海,1884年接替父亲成为...
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 1811~1864),美国卡罗莱纳州人,中华圣公会史称其为“创立教会之第一人”。原攻读法律,为传教而改习医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1834年5月,美国圣公会差会决定以中国为布道区。1837年7月,文惠廉携带妻子暂寓新加坡,学习汉语,熟悉中国风土人情,并尝试向当地华人传教。1842年进入厦门。1843年...
北外滩影像日志 | 文惠廉路(一)编 辑:子鸥 图片来源:区档案馆 海报设计:杨伯荣 原标题:《北外滩影像日志 | 文惠廉路(一)》
作为苏州河以北近代城市化的起点,文惠廉所拓“虹口源”今天已完全埋没在繁华的沪北现代大都市之中,感受不到历史见证地的气息。美国圣公会筹建梵皇渡圣约翰学院后,其在“虹口源”影响已弱,救主堂亦毁于战火;堂前今东大名路塘沽路口及平安里一带,已非当年的格局。幸而“虹口源”周边尚有不少建筑遗珠存世,尤以...
多功能足部矫形器的制作与应用主要由杨威、贺文惠、廉爱玲编写,在2004年被《军事护理》收录,原文总共1页。
从《上海年鉴(1852)》中关于虹口的两条线索,其实可以归结为五个关键词:头坝、洪口、虹口路(Hong-que Road)、老船坞(the Old Dock)、文惠廉。 头坝 从1851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美侨居留地与英租界之间的苏州河上,尚未建桥,靠义渡过河。据清乾隆《上海县志》记载,头坝义渡形成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当...
#随手一拍都是美景 #我的摄影日记 #网红打卡地 #古建筑之美 #魔都上海 乍浦路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上海刚刚开埠,这里还没有桥梁,只有1个渡口。随后,米国圣公会的文惠廉主教在这里建立了1座浮桥,方便了周围居民的 - 开心果于20240923发布在抖音,已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