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伊格尔顿 作者 作者简介 ··· 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从60年代末至今,伊格尔顿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文学理论引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等。与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西方马...
特里·伊格尔顿 作者 作者简介 ··· 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从60年代末至今,伊格尔顿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文学理论引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等。与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代西方马...
在80年代,伊格尔顿出版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本书深入研究了英国文学史的书写策略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他试图证明文学理论可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在“普遍价值”上,这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人的文学”。30年后(2012年),伊格尔顿继续他的学术之旅,完成了《文学事件》的写作。这本...
在《文学事件》一书中,伊格尔顿明确说道:“文学作品代表着一种实践(praxis)或者行动中的知识,类似于古代意义上的美德。就实践而非理论意义上而言,文学作品是一种道德知识。”文学在模仿世界的同时也重构了世界。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反映与...
它以伊格尔顿最为擅长的“走马灯”方式,对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进行了梳理和批判,最后雄辩地告诉我们:所谓“纯文学”理论其实是并不存在的学术神话而已。然而30年后,作者在《文学事件》里又雄辩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改变了当年的看法,认为文学确实存在一种当年他竭力证伪的“本质”(essence)。伊格尔顿或许并不...
依伊格尔顿之见,存在两种对待文本的态度,一种将其当作客体对象,一种则将文本视为事件。前者以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为代表,后者则与结构主义、部分符号学(如艾柯等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将作品当作事件,意味着读者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稳定结构,而是一个结构化过...
总的来说,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前四章讨论的、让文字成为文学的五个决定性特征(修辞性、非实用性、价值性、道德性、虚构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结构与事件的二重关系当中寻找平衡,人们之所以将一部分文字归入文学这个“集合”当中,既有实在论的理由,也有唯名论的考量。
盛宁在《文学事件》中译本代译序里认为,The Event of Literature翻译成“文学的发生”似乎更符合伊格尔顿这本书的主旨。他给出的理由是:英语世界的event,除了具有汉语世界通常理解的名词意义的“重要意义”或“特殊意义”的“事件”(“事情”)涵义之外,还包含了“发生或正在发生”(happen,happening,occur,occuring)...
在《文学事件》中,伊格尔顿在对文学本质进行思考时,借鉴了维根斯特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家族相似理论”(family resemblances theory)。 “家族相似理论”是维根斯特坦分析“游戏”的过程提出来的,他认为我们所看见的“游戏”是由一个重叠交叉的相似点组成的复杂网络,它们在总体上或细节上相似,但并无相同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