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一说山西河津)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道家。 01 人物生平 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把他列为诸子百家的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王通的六...
开皇四年,文中子始生。铜川府君筮之,遇《坤》之《师》,献兆于安康献公,献公曰:“素王之卦也、何为而来?地二化为天一,上德而居下位,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虽有君德,非其时乎?是子必能通天下之志。”遂名之曰通。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
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忧色曰:“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于聚敛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之。
今天分享这篇《止学》,摘自王通《文中子说》。古代有一种杯子叫"公道杯",酒装七成则容纳,超过七成则神奇般的遗漏殆尽,告诫人们办事不要贪心,适可而止,一切有"度"。"止"字,关乎人的一生胜败荣辱,文中名句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的处世智慧。大智知止,小智惟谋。过犹不及,知止不败。很多时候...
《三字经》说:“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这里的荀扬、老庄,自然是大家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荀子、扬雄、老子、庄子,而相比之下“文中子”的存在感就要弱了许多,人们在谈论儒家圣贤和诸子百家时,往往也很少提及这位“文中子”。这位“文中子”就是隋代大儒王通。说起王通,大家可能会觉得陌生,但...
文中子在《止学》中的“大智知止,小智惟谋”、“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情之不敛,运无幸耳”等真知灼见,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成败谜因;第一次道破了在“止”与“不止”之间,实是一道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也是成大事者...
语出隋·王通《文中子·中说》。能节制自己的欲望,就不会产生贪欲。欲望无从满足,所谓修养就是对欲望的限制,只有限制欲望,人才能安然地度过一生。不断积累,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地苦干,而一味好高骛远,那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八、居近识远,处今知古,惟学矣乎?语出隋·王通《文中子·礼乐篇》。居于...
出自隋代王通《文中子·魏相》。好:喜好。不苛求属下做其做不到的事情,不强迫属下做其不擅长的事情,不逼迫属下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8.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出自隋·王通《文中子·事君》。颠,倾倒。非,不是。支,支撑。大厦即将倾倒,不是一根木头可以支撑得住的。此以独木难支危屋为喻,形象地...
王通(584——617年),字仲淹,所著《文中子》一书,因王通第子私谥“文 中子”而名,亦称《中说》,全书共10篇。 1、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语出隋·王通《文中子·礼乐篇》。以权势去结交朋友,权势没有了,交情也会随之断绝。以利益去结交朋友,利益用尽了,交情回去随之散去。这句话说...
原文:众成其势,一人堪毁。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译文:众人才能成就一股势力,一人就可以毁掉。强权者欺凌弱者,众人怨恨而离弃他。权势很高不知道谦让者,领导及同僚会对你产生猜疑,位置很高不知道恭敬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