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经》: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其实在道家当中,修心的第一要务,实际就是止念——所谓“止念”,并不是说不允许有念头,而是强调不再受到念头的牵引与影响,不再随着念头的波动而波动,从而可以安住于当下。智者于苦乐,不动如虚空,善观察烦恼,我我所俱离。——《大宝积经》自观自在守本...
《太上老君内观经》第八讲: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内观经》中:“老君曰:从道受分谓之命,自一禀形谓之性,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出谓之志,事无不知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慧,动而营身谓之魂,静而镇形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神养炁谓之精,炁清而駃谓之荣,...
教人修道,则修心也。..诸善,然万法归宗不过修心二字。往古今来之真仙未有不修心而达成者,降魔除邪之能未有不修心而能为之者。但观妙道,道道教人修心炼性,直通修仙至理,不执神通术法,不强符咒科仪,持万法之宗体为本来,集千经万教为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 修道修真修行修炼就是修心。真就是心,心就是神,心变则身变人变神变,心随境变,心生万法,万法归心,法由心生,术由心 - 陳理德道长于202
"教人修心即修道也。道不可见,因心以明之。心不可常,用道以守之。 故虚心遣其实,无心除其有也。 定心令不动也,安心令不危也。 静心令不乱,正心令不邪,清心令不浊,净心令不秽,此皆已有,令以除之。 心直不返复也,心平无高下也,心明不暗昧也,心通无窒礙也,此皆固有,因以然之。
《太上老君内观经》云:“教人修道,即是修心。”是的,修道就是修心。祖师所说的修心,实际上就是要人扫除内心的妄念、杂念,扫除妄念杂念,则内心自然清静,修道有成。但是说“心地善良”,到底善良到什么程度呢?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这两种定义其实很模糊。比如抢劫的比杀人的要善良,至少没出人命。偷盗的比...
道教是一个劝人向善的宗教,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也是与道无缘的。 就像《太上感应篇》开篇所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多做善事,就能获得福气;作恶多端,就会 - 懋青于20240421发
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相互贯通,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学说。全真教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必修经典。认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的真捷径。身在凡尘而心已在圣境,即“人心常许依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
修行,就是修行而已,不要搞那么复杂。再说简单点,任何修行落到最后,就是两字“修心”。任何方式,任何法门,打坐、诵经、持咒、画符、踏斗等等,都只是在辅助自己修心而已。广成子、赤松子、老子、彭祖、容成公等人那会没有道教,他们也就是以道门的方式在修行而已。
张如珍修的道和最早到南岳的九仙之一的陈兴明似乎相同,属“明镜洞鉴”之道。张如珍向人解说“明镜”之适时又有—番说法,她说:“照物理者天电,照物形者镜也,天之道以清,镜之休以叫。人能如天清镜明,心澄明而内外洞朗、则至道成矣。若内役其智,外役其形,心不澄,神不清,则去道远矣。虚其室则白自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