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对作品主题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郁达夫将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融入到了作品中,展现出了北平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同时,他还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既具有自然之美,又充满了人文气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故都的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都的秋》写作于1934年8月17日,郁达夫到达北平四天后。此时他刚从杭州迁居北平,对故乡有深深的眷恋,且之前经历了丧子之痛。文中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的作者简介 《故都的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
《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主要涉及到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今北京)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郁达夫的个人经历和情感。 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故都的秋》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但仍能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北平作为故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但在...
1.时代背景: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作的时代背景是处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他内心感到忧愁,希望寻找出一条救国道路。 2.个人经历:郁达夫个人经历丰富,曾多次迁移,这使得他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同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这为他创作故都的秋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3.文化背景:郁达夫长期居住在江南一带,...
【题目】故都的秋郁达夫【写作背景】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
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扩展资料: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
他的文学代表作包括《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创作背景: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发生了“九一八”事变。1933年1月,日军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从上海迁居到杭州,闲居三年,常游山玩水...
【题目】《故都的秋》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眼里的北国之秋为什么是“清”“静”和“悲凉”的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解析】① 社会环境的黑暗。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