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百科释义 报错 政事堂,拼音:zhèng shì táng ,释义: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
政事堂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亦为宰相。弘道元年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
政事堂 政事堂 政事堂为唐、宋宰相和皇帝议事的地方,乃两朝最高决策中心。唐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共执宰相之权,三省长官经常与皇帝一起商议国家大事。刚开始其地点设在门下省,后来又改在中书省。政事堂后分列五房: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随时待命...
是唐宋时期的中央权力中枢机构,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后,为了协调三省的权力,规定三省长官对重大政务应共同议论于门下省的政事堂。政事堂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改设在尚书省,唐开元年间改设在中书省,政事堂是国家最高决策机构,专设吏、户、枢机、兵、刑礼五房办事机构,政事堂的长官叫执笔,政事堂与枢密院合称”两府...
这个开会的地方就叫政事堂,现在很多公众号都喜欢用这个名字,实际上它是唐朝的最高议事机构,换个角度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新版宰相府,在这个宰相府内部,有来自三省的五位长官共同做出决策。所以虽然说三省六部制是隋唐以来的基本制度,但抛开各种名义上的东西不谈,这种政事堂机制,本质上就是将三省合并,变成...
历史事件> 政事堂 (1)唐宋时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商议国事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张说为相,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为吏房,二为枢机房,三为兵房,四为户房,五为刑礼房,分别处理...
历史官职> 政事堂 官署名。唐朝宰相“共议国政”之所,即中央政府最高议政决策机构。它直接对皇帝负责,承受皇帝旨意,提供决策,颁发诏令。唐初,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之所,非三省长官不得入。随后,以他官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副相,分三省长官之权,皆可...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因为在唐朝初年,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这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共同执掌宰相的权力的,相权还是比较集中,所以就需要分散相权,于是唐宋两朝的决策中心——政事堂,诞生了。最开始,为了方便,所以政事堂就设在门下省的官署里,后来地点又改成了中书省。再后来,为了显示政事堂的正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