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新陈代谢使有机体中的14C含量和大气中的14C达到平衡,当动植物死去后,其体内新陈代谢停止,体内所含的14C就会以固定的速率发生衰变,大约5700年为一个半衰期,也就是说,每过5700年,有机体中14C减少一半。因此,只要测出一个死亡的有机体中的14C残存含量,就可以计算出它死亡的时间。14C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考古学,...
大气校准曲线(如INTCAL20)主要基于陆地档案(如树木年轮)进行构建,而海洋校准曲线(如MARINE20)则依赖于海洋生物(如珊瑚)以及洞穴和沉积序列的测年数据。将陆地INTCAL20与海洋MARINE20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尽管这两条曲线呈现出相似的长期变化趋势,但在近50,000年的测定范围内,海洋生物的Δ14C值明显高于陆地生物。
通过对化石中碳-14和碳-12含量的测定,可以精确计算出生物体的死亡年代。例如,某生物体化石的含碳量为M克,通过自然界碳同位素含量的相对比值计算,其生前体内14C的质量为m克。若实际测得的14C质量只有m克的八分之一,根据半衰期计算,生物死亡时间已有3个5730年,即约一万七千二百九十年。美国放射化学...
百度试题 题目适用于放射性碳(14C)法测试的年龄范围为: A. 距今数十年至5万年 B. 距今数百年至10万年 C. 距今数千年至上百万年 D. 距今数万年至上亿年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距今数十年至5万年 反馈 收藏
传统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方法是通过测量单个碳原子的放射性衰变数量,通常使用液相闪烁计数技术,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由于碳-14(14C)的初始含量很少,且其半衰期很长(例如,刚死亡时的衰变率为4个原子/秒·摩尔,10000年后减半到1个/秒·摩尔),早期的衰变事件难以察觉,从而导致测量不精确且易受...
各种测年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14C)法和热释光(T1)法的测年适用范围分别为()。 A. 2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B. 200~
14C测年原理示意图 LibbyAge (radiocarbon age)指利用14C衰变公式计算得出的绝对年代; Cal BP (CalibratedBefore Present)常用于14C校正年龄,指校正后的日历年龄,其中BP定义为AD 1950; 14C校正是一个利用F值或Libby Age获得校正后日历年龄的过程。 AD、BC、 CE和 BCE ...
一、14C测年法 自然界中的14C是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氮通过核反应产生的。碳-14不仅存在于大气中,随着生物体的吸收代谢,经过食物链进入活的动物或人体等一切生物体中。由于碳-14一面在生成,一面又以一定的速率在衰变,致使碳-14在自然界中(包括一切生物体内)的含量与稳定同位素碳-12的含量的相对...
溯源中华文明的辉煌【远古人类】材料一: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①放射性碳素(14C)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5万年以内②热释光(TL)陶器、火烧土100万年以内③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④含氟量(F)骨、牙数百万年以内——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导论》(1)使用材料一中的断代技术,对下列北京人遗存进行年代鉴定。(填写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