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但,人本以目裴伦(G.Byron)。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加利)文士。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
《摩罗诗力说》《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的文言文作品,写于1907年,然后1908年2月和3月以令飞的笔名发表于《河南》杂志第二期和第三期上,后收录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这篇作品是鲁迅早期思想的代表作。鲁迅写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当时大革命还没有爆发,我们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摩罗诗力说》共分九个部...
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但,人本以目裴伦(G.Byron)。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加利)文士。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
《摩罗诗力说》乃鲁迅先生之杰作,其文以文言述之,今吾试将其原文及译文列于下。 原文节选 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 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探讨了诗歌的力量和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以下是该文章的部分原文及注释: 原文: “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为国民之首义。意太利分崩矣,然实一统也,彼生但丁,彼有意语。大俄罗斯之札尔,有兵刃炮火,政治之上,能辖大区,行大业。然奈何无声?” 注释: 1....
《摩罗诗力说》是1907年鲁迅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论。当时正值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期,鲁迅站在了革命派的一边,并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 所谓“摩罗诗力说”,译成汉语就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摩罗”一词,是梵语音译,梵语,...
——《摩罗诗力说》材源考论 崔文东 内容提要 青年鲁迅汲取日本资源,《摩罗诗力说》是最为典型的例证。以往学者仔细考证出文章分论的材源,本文则全面调查出总论参照的九种日文著作。《摩罗诗力说》具有文学理论性质,总论直接摘译关...
“摩罗诗派”就是浪漫派,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洲,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因为他们藐视传统,敢于斗争,被英国绅士斥为“撒旦派”,也就是“恶魔派”。“摩罗诗力”的说法,则是鲁迅对于日本学者“诗之力”、“恶魔之力”的援引。“摩罗诗力说”,也就是,论浪漫派诗歌的力量。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的文言文作品,写于1907年,然后1908年2月和3月以令飞的笔名发表于《河南》杂志第二期和第三期上,后收录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这篇作品是鲁迅早期思想的代表作。鲁迅写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当时大革命还没有爆发,我们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