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yǎn ěr dào líng ] 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闻之;悖也。”...
掩耳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解释: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耳盗铃【作者】吕不韦 【朝代】先秦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标签:哲理寓言小学文言文故事 译文 注释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
这个蒙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钟的故事,按理应当叫做“掩耳盗钟”,唐刘知幾《史通•书志》就是作“掩耳盗钟”的。《晋书•宣帝纪》作“窃钟掩耳”,与原故事也相符合。可是不知为什么,后来人们却叫它“掩耳盗铃”,并且成了一句成语,用它来讥讽自欺欺人的可笑行为。根据《...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掩:捂。掩耳盗铃读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
《掩耳盗铃》是中国古代经典寓言故事。钟的声响是客观存在的,虽然自己捂住耳朵听不见了,但是对别人来说依旧听得到,自欺欺人是不可取的。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而是应该勇敢地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幼儿读绘本可以培养阅读兴趣,从而养成...
明明盗的是钟,却被称为“掩耳盗铃”!这是因为在古代钟和铃都是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编钟曾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乐器,比如闻名于世的曾侯乙编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编钟逐渐被淘汰了,铃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加之铃的形体似钟而小,“掩耳盗钟”就逐渐演变为了“掩耳盗铃”。 原标题:《文化山西...
掩耳盗铃,常用汉语成语,读音是(yǎn ěr dào líng )。ABCD式组合,连动式结构,掩耳盗铃意思是: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出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吕氏春秋・自知》记载了掩耳盗铃这个荒诞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溜进范氏家中想偷点东西,看到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这口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造型和图案都极为精美。小偷心中大喜,想着把这口大钟背回自己家。然而,钟又大又重,根本挪不动。思来想去,小偷觉得只有把钟敲碎,...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扩展资料: 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原为掩耳盗钟。原文为: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其他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