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_控涎丹的功效、用法、用量_医学百科 控涎丹 1 拼音 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控涎丹 o2.1 别名 o2.2 处方 o2.3 制法 o2.4 功能主治 o2.5 用法用量 o2.6 备注 o2.7 摘录 3 《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 o3.1 处方 o3.2 制法 o3.3 功能主治 o3.4 用法用量 o3.5 摘录 4 《活人方》卷六 o...
遂改用控涎丹15克,令分作5包,嘱日服1次,5日后再观进退。 复诊告称:服药期间曾出现腹痛、泻泄稀水样粪便十余次,肿胀逐渐消退,胸痹大减,胃中舒适,惟觉虚弱之感,再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桂枝、半夏、陈皮、防己、附子、川芎等组方,又服30余剂,上述诸症大为改善。 为巩固...
三日内黄色水样嗅便一日五次,并嘱中午服谷米粥以顾脾胃补津液不伤心,三日内其症状明显改善,仅感心中惊悸,怔忡,恐惧,给予控涎丹外加麝香0.1g入丸内服三天,患者无明显腹泻自感腹疼,其精神症状消失,停“控涎丹”给予舒肝理气,健脾扶正,温化痰
对症实,体气尚可,年龄较轻者,如类风湿关节变形之早中期患者,坐骨神经痛之急实者,尤其是形体丰腴,痰湿之体,控涎丹剂量可增至6~9克,服至中病后逐日减量或改为间日1次。临床实践证明,控涎丹配合朱氏“益肾蠲痹丸”久服无副作用,且能迅速纠正关节变形,配合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能迅速缓解原发性坐骨神...
控涎丹 【方剂名】控涎丹,出自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本方又名“子龙丸”,由十枣汤衍化而来。 【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 【用法】上药各等分,共为细末,面糊为丸。每服1.5~4.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临卧时用生姜汤送服。 【功效】祛痰逐饮。
控涎丹的药方 出处 《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 组成 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子(炒)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控涎丹的功效 主治 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 用法 每服5-7丸,渐加至10丸,临卧姜汤送下。
控涎丹,这一名字出自古代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它的成分独特,由甘遂去心、紫大戟和白芥子各等分精心配制而成。这些药材经过精细研磨,再用糊煮制成如梧子般大小的丸药,晒干后备用。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便在食后临卧之际,以淡姜汤或熟水送服五七丸至十丸。若体内痰猛气实,加多丸数也无妨,其效果如同...
控涎丹是一种中成药,功效是攻逐痰饮,主要在治疗痰邪在体内停留,而出现的各种症状,比如出现疼痛,如腰部疼痛、背部疼痛、胸部疼痛、颈部疼痛,都可以通过控涎丹进行祛痰止疼治疗。而且很多疼痛是在身体游走不...
控涎丹亲试记 期盼已久的控涎丹,终于在一个月前配制完成了。 对于控涎丹,早在三十多年前学中药的时候就知道了,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真正让我对控涎丹产生浓厚兴趣的,是在2012年学习《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克绍>》时,在书中"诊余漫话"部分,有一篇为"谈控诞丹的临床应用“,我深深为先生应用控涎丹的...
控涎丹是一种中成药,它的功效是攻逐痰饮,在临床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治疗痰邪在体内停留,而出现的各种症状,比如出现疼痛,如腰疼、背疼、胸疼、颈部疼痛,都可以通过控涎丹进行祛痰止疼治疗。而且很多疼痛是在身体游走不定的,也可以通过控涎丹进行治疗。至于有的患者出现失眠、多睡,甚至饮食中没有味道,或者口中始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