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距今5500—3500年间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权力强化程度的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4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从中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布调查,获取方方面面信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中华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距今5500—3500年间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权力强化程度的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4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从中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布调查,获取方方面面信息,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中华文明起源、...
《虞美人·枕上》探源研究 《虞美人·枕上》探源研究《虞美人·枕上》探源研究 刘昆山 长期以来,对毛泽东《虞美人·枕上》存在多种解读。其中不乏误读,导致对《虞美人·枕上》的错误解读和赏析,严重影响了对毛泽东诗词高亢昂扬、沉雄恣肆高远格调的认知。诗词的鉴赏,虽有“诗无达诂”之说,但“不宜自立意见,勉强...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距今5500—3500年间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状况和权力强化程度的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4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从中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一、引言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文明之一。对中华文明的探源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历史的脉络和内在逻辑,更能为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文明交流提供启示。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启示。二、史前文明和神话传说 1. 仰韶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22年5月27日,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和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先生在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人类探源、追溯远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于北京时间9月28日23时在《Nature》(《自然》)杂志在线发表4篇论文,9月29日7时以封面文章同期发表,报道了志留纪“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将很多人类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
其中,有着异常久远厚重历史文化背景的玉器,更能集中代表早期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也是我们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有关玉器的最早记录,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尧典》和《周礼·春官·典瑞》,二者均把玉器的基本属性定位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礼仪用器。《尧典》载五帝时代尧舜之际的...
为了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有关部署安排,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走向深入,进一步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动因与机制等相关问题,科技部与国家文物局经多方征求专家意见、凝练项目任务,于2022年5月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科技与现代服务业”2022年度有关文明探源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