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罪人逃亡将吏已受使追捕而不行及逗留谓故方便之者虽行与亡者相遇人仗足敌不斗而退者减罪人罪一等斗而退者减二等即人仗不敌不斗而退者减三等斗而退者不坐即非将吏临时差遣者各减将吏一等三十日内能自捕得罪人获半以上虽不得半但所获者最重皆除其罪虽一人捕得余人亦同若罪人已死及自首各尽者亦从免...
至後魏,名捕亡律。北齊名捕斷律。後周名逃捕律。〔一〕隋復名捕亡律。然此篇以上,質定刑名。若有逃亡,恐其滋蔓,故須捕繫,以寘疏網,故次雜律之下。 451 諸罪人逃亡,將吏已受使追捕,而不行及逗留;謂故方便之者。雖行,與亡者相遇,人仗足敵,不鬥而退者:各減罪人罪一等;〔二〕鬥而退者,減二等...
战国魏李悝《法经》有捕法,北魏名捕亡,北齐名捕断,北周名逃捕,隋复名捕亡,唐因之。 捕亡律相关 尹思贞 尹翁归 尹继善 尹继伦 尹隆河 尹湛纳希 尹嘉铨为父请谥案 尺一 尺籍 引见 引年 引河 引盐 引息 引税 引窝 引强 引见档 引光奴 引火球 引进司 引进使 引者思 引礼舍人...
凡罪犯業經拏獲捕役借稱設法制縛誤傷其命者仍照已就拘執而殺之律以殺論倘捕役受人賄囑將罪人致死者照謀殺人首從律治罪 388.02 強盜拒捕殺傷官兵之案除同夥傷人之時該犯不在一處者仍照例擬罪外其同在一處或三五成群雖非下手之人既在旁目睹即係同惡共濟法所難寬即行斬決 388.03 凡一切犯罪事發官司差人持...
本罪一等擬徒限滿無獲杖一百流二千里其餘兵役及代替之人限內拏獲各減逃犯本罪二等限無滿獲各減一等發落如係依法管解偶致疏脫亦將該兵役等暫行監禁一年限滿捕得者各減逃犯本罪二等限滿無獲各減一等發落如係尋常遣犯脫逃將押解人等杖八十再加枷號一箇月故縱賄縱者仍照律與囚同罪其由新疆改發煙瘴及...
●卷二十八 捕亡(18条) 【疏】《捕亡律》者,魏文侯之时,里悝制《法经》六篇,捕法第四。至後魏,名《捕亡律》。北齐名捕断律。後周名《逃捕律》。隋复名《捕亡律》。然此篇以上,质定刑名。若有逃亡,恐其滋蔓,故须捕系,以疏网,故次《杂律》之下。 451.捕罪人逗留不行 ...
【五门】律条十八并疏令敕条三 将吏追捕罪人旁人捕送道路人助捕 被强盗邻里不救助 征人防人逃亡流徒囚人逃亡宿卫人逃亡丁夫杂匠工乐杂户逃亡非逃亡浮浪他所官户奴婢逃亡在官无故逃亡 被囚禁拒捍官司 而走主守不觉失囚 部内容止逃亡知情藏匿罪人 将吏追捕罪人旁人捕送道路人助捕 <扫码...
B 唐律的第十二篇依次为:1.名例律、2.卫禁律(A)、3.职制律、4.户婚律、5.厩库律、6.擅兴律、7.贼盗律、8.斗讼律、9.诈伪律、10.杂律(D)、11.捕亡律(B)、12.断狱律(C)。题目问第十一篇,对应“捕亡律”,故选B。其他选项:A是第二篇,C是第十二篇,D是第十篇。
〔六〕若将家口逃亡浮浪者「将」原讹「有」,据敦煌写本choo45捕亡律残卷(以下简称choo45)、元大字本、文化本、岱 本、律附音义、宋刑统改。按:本条疏文述律亦作「若将家口逃亡浮浪者」。〔七〕不知者勿论按:敦煌写本choo45作「不知情勿论」。〔八〕今匿小功缌麻亲之侣「今」原讹「...
唐代《斗讼律》规定:“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断狱律》,“议请减老小疾不合拷讯”中规定,法官不能强制容隐亲属作证。《捕亡律》,“知情藏匿罪人”条规定,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可以减刑甚至免罪。由此可见,唐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