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朽年一词来自于《庐山谣》:“挽歌朽年,愁杀鸳鸯。”这里,挽歌意味着送行,朽年则指度过的时光已逝,意味着年华老去,时光无情。因此,挽歌朽年的意思就是哀悼被时间消磨的青春和岁月,对逝去的时光以及被岁月消磨的一切的悼念和怀念。人之初,性本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好和色彩...
解析如下: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
在第二首诗里,基调陡然就变得凄婉低沉下来了。诗中的“我”似乎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此生此世就此告终,意味着那些所有与我有关的人、有关的事,都就此了断,意味着这生死茫茫的隔阂,永远都翻越不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俭葬观念、俭葬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对死亡的客观理性态度,并不意味着这些挽歌作者都是无神论者,前文提到的刘歊、顾宪之等人都认为有神、有魂,只是死亡后神魂不知所之,难以精核求证,可确信的是尸骸无知无灵,因而待之以超然客观。 形神分离并存的认知,使得一些挽歌作品出现了看似矛盾的现象,如陆机、陶...
近来,国际学界越来越注意到,勃氏的很多纯器乐作品与他的合唱曲和艺术歌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的纯音乐构思中也隐藏着诸多秘而不宣的“标题内容”意味——这恰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勃氏音乐的人文旨趣和内涵深广性。 不妨猜想,席勒的《挽歌》以独特的诗意启动了作曲家的灵感:一句“即便美也会逝去!”(姜林静中译,...
如果说药、酒展现了魏晋士人生存状态的一种悲剧,那么挽歌所体现的悲剧意味就更加明显了。挽歌“因死而起,为死而歌”,挽歌的抒情功能被扩大与强,往往表达作者对人生的哀挽,也带有自挽的性质。药、酒、挽歌承载了他们人生的各种价值被摧残、扭曲、异化的情形,展现了士人在悲剧冲突中所受的精神痛楚和精神抗争,...
可是,在它的精巧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教人莫名陷入一种情绪,时而激动,时而忧郁,沉思的,意味深长。这无疑是一个人命运中所内潜十足的气息和经历,一个人,无论他是忧伤,还是欢快,都来自他本身所相遇的命运阶段,没有人愿意生下来就与忧伤为伍,更没有人一世沉浸于欢快。 而艺术家的情愫会更加纤细与敏感,丝毫印象...
《挽歌》是西部纳西族祭唱死者之歌,以纳西象形文字记载于东巴经中,由《牡咨》(送丧挽歌),《谷起谷寒》(养马卖马),《库起库寒》(买卖寿岁)等三首长歌①组成.这三首长歌各自独立成篇,相互间又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三个部分浑然一体,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故事之中,娓娓道来,启迪人们去思考,韵味无穷.台湾...
自东汉以后出现以挽歌为乐的奇异现象,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特殊心态与审美风尚。魏晋以后,文人所创作的挽歌成为特殊的抒情诗样式,以表现诗人们对于人生的体悟。此后又出现自挽诗,它在文体上弱化传统挽歌的实用功能,而转化为虚拟的有很强文学与人生意味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