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骥是明宪宗时期的锦衣卫指挥使,他是兵部尚书于谦的女婿。于谦被杀后,因为他是于谦的女婿,所以被明英宗流放到边远地区。明宪宗继位后,朱骥被召回来,官复原职。成化二年(1466年),朱骥因为擒捕妖言之功和在谪所立下的战功,升任指挥同知。成化十二年升任锦衣卫指挥使,掌管锦衣卫。朱骥在锦衣卫指挥使任上...
马顺是明朝历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锦衣卫指挥使。他的“成就”并非源自显赫的功勋,而是因为那场震惊整个朝廷的午门血案。在众多大臣愤怒和绝望之中,他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宫廷被群臣殴打致死的锦衣卫指挥使。这一事件不仅无声地抗议了皇权专制,也极端体现了文官与武将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四、袁彬:始终如...
北宋有指挥使一职但不是军衔。指挥在宋史也常常名曰“营”,与现在的“营”勉强相当,北宋初至神宗时王安石改革之间,一指挥约200多到500不等。“指挥使”勉强相当于现代的“营长”,与军衔“中尉”“上尉”不同。《宋史.志第一百四十六 兵七(召募之制)》有“仁宗天圣元年,诏京东西、河北、河东、淮南、陕西路募...
一、毛骧 毛骧是明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为朱元璋在调查胡惟庸案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毛骧的操盘下,首功之臣李善长就这么丢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临安公主的缘故得以免死,流放江浦了事。不过,毛骧这把屠刀也没有落下好的下场。在...
都指挥使司设立于各省省城,为了增强对边防地域的控制,明朝又在陕西、福建、四川等地增设行都指挥使司,目的是辅助省城都指挥使司行使职能。明朝共设立17个都指挥使司,其中13个在洪武八年设立,另外朱元璋分别于洪武14年增设贵州、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中都留守司,于洪武二十年增设大宁都指挥使司。那么都指挥使司被...
指挥使是明清时期设置的官职。详细解释如下:指挥使是武官职位,存在于明清两代的军事组织中。这一职位主要负责指挥调度军队,管理军务,是地方军事领导的核心人物。在明朝时期,指挥使通常掌管一地的卫所军队,其职位高低根据所掌握的军队数量及地区重要性而定。到了清朝,指挥使制度虽然有所变化,但这一...
指挥使,明代时期的一级军事要员,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旅长。在明代的卫所制度中,每个卫的规模约为5600人,设有指挥使这一重要职务,官阶为正三品。指挥使之下,管理结构分为五级:首先是千户所,每所1120人,设千户;接着是百户所,每所112人,设百户;百户所再下设两总旗,每总旗50人,再细分10个...
驻外地 的锦衣卫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行政级别为副部级。一般来讲,锦衣卫指挥使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适逢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其指挥使相当于锦衣卫指挥使相当于国家安全局局长 ...
第一任指挥使:毛骧!主要业绩:就是带领那些重组之后的锦衣卫,开始替朱元璋处理朝廷上的那些文臣,自古以来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至于锦衣卫说他们之前意图跟胡惟庸一起谋反,也就没有多少人会纠结在这方面了!试想那些大臣们,他们费尽心思扶持朱元璋登上了皇位,然而还未来得及享受权位带来的荣耀,便被...
锦衣卫仅现于明朝,极具特殊性,它是受皇帝直接管辖的特务机构,可以说权利非常大。锦衣卫可以绕开司法,直接逮捕官员投送诏狱。在权力巅峰时,作为锦衣卫的最高领袖-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官衔),即使是首辅见了都是要退让三分。因为特殊的身份和一手遮天的权利,锦衣卫的名声并不是很好,尤其是深受明朝文官集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