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早晨登上高山眺望,但见满目荒凉)松楸骨寒,草宿坟毁。(译文:白骨暴露于松树楸树之间,芜草漫生,坟茔已经看不见了)浮生可嗟,大运同此。(译文:虚浮的人生着实可叹,难逃如此天道轮回)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译文:就这样,激起我一腔悲壮的情怀,内心的感慨难以抑制,不禁想起历代那些有大...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李白的作品常常富有象征与隐喻,因此其翻译常常具有一定的难度。《拟恨赋》中的"昔日旧恨"一词,可以翻译为"past grievances"或者"past resentments",但这两种译法均无法完全表达出李白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深入理解李白的诗意,运用合适的词语来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拟恨赋》是李白模仿古人辞赋创作的一篇作品。全文通过抒发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感慨、对人生的忧虑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惋惜,表达了李白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在文中,李白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曾经的英勇武士,他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的英雄气概逐渐消逝,最后只剩下无奈和哀伤。这实际上反映了...
《拟恨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李白幼时(约十五六岁)创作的赋作,名为拟,是模拟江淹的《恨赋》。 李白为以往时代之俊杰写“恨”,重在鼓励和鞭策自己。李白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因而他的《拟恨赋》积极向上,乐观豪迈。正是这种放达与奋进支撑着李白艰难跋涉和苦苦追求的一生。
拟恨赋〔唐〕 李白 原文 拼音版 《拟恨赋》,李白所作。古《恨赋》,齐、梁间江淹所作,为古人志愿未遂抱恨而死者致慨。太白此篇,段落句法,盖全拟之,无少差异。《酉阳杂俎》: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惟留《恨》、《别赋》。今《别赋》已亡,惟存《恨赋》矣。 《文选》:江淹尝叹古人遭时否塞,...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翻译《拟恨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翻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李白及其作品,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其次,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最后,翻译工作本身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总之,《拟恨赋》作为李白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文学价值和影响不容忽视。在当今世界...
翻译《拟恨赋》对于我们了解唐代文学、文化及历史具有很大的价值。通过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李白的文学才华,感受古代美人的恨意和情感,同时,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总之,《拟恨赋》作为李白的一部重要骈文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翻译这篇文章,既要克服其形式和内容的难点,又要准确传达作者...
拟恨赋[唐代] 李白 晨登太山,一望蒿里;松楸骨寒,宿草坟毁。浮生可嗟,大运同此。于是仆本壮夫,慷慨不歇;仰思前贤,饮恨而殁。昔如汉祖龙跃,群雄竞奔,提剑叱吒,指挥中原。东驰渤澥,西漂昆仑,断蛇奋怒,扫清国步。握瑶图而倏升,登紫坛而雄顾。一朝长辞,天下缟素。若乃项王虎斗,白日争辉;拔山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