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坐在座椅上时,脚可以自然地搁放在托泥上,这样的设计不仅人性化十足,更体现了古人在家具设计上的匠心独运。托泥,这一中式家具中的经典结构,与中国的古建筑台基有着深厚的渊源。在结构功能上,托泥与台基相似,都起到了增强家具稳固性的作用。而在中式座椅中,托泥更是成为了宝座、皇宫椅等制式家具的标配,...
托泥——文字上的意思是器物远离地面,不沾尘土。在过去的居住环境当中,家居用品是直接和地面接触的,因此家具会经常受到潮湿侵蚀、虫子咬损,尤其是腿,都比较容易出现毁坏或者腐烂。根据家具的结构和使用功能,在部分家具当中会出现托泥这个构件,因此在家具当中,托泥是古典硬木家具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木质结构。在中...
家具的腿足之下另有木框或垫木承托,可以防止家具腿受潮腐烂,这一木框或垫木就是托泥,多出现在桌案、架几和座椅的底部。弘历鉴古图(局部) 带有托泥的器座、方几与书桌魏晋南北朝时托泥作法就已出现,不过那时是以箱形结体出现的托泥不仅改变了四腿直接落地的旧形式,出现了造型上的新意趣,同时,托泥...
方形结体的家具如杌凳、书桌、供桌等,下面的托泥是四根木材用格角榫攒边法造成的。托泥的四角凿眼,容纳腿足底端的榫头。榫头或由腿足出头连做,或另外栽榫,以连做者较为合理。方托泥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造法,那是将腿子底端的方形榫头切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样,托泥在抹头上凿剔与斗形榫头相适应的榫眼,...
托泥,作为传统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承接腿足的部件。在明清时期的家具中,为了增加稳固性和视觉效果,匠人们巧妙地设计了腿足与托泥的结合。这些托泥通常由横木或木框构成,有的甚至在托泥之下还加装了小足,以分散地面的压力。这种设计不仅出现在条案、几类等大型家具上,还广泛应用于清式椅凳等座椅类...
托泥在传统红木家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功能在于承接腿足。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家具设计中,许多腿足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而是通过下方的横木或木框进行承托,这一木框部分便被称为托泥。其核心目的在于增强家具的稳固性,确保使用的稳定与安全。中国的古建筑往往设有台基,这一构造在古人眼中象征着“堂...
由于桌具的高度高于床榻,对结构的稳固要求更高,宋画中桌具保留托泥的情况更多。 宋 佚名《梧阴清暇图》局部 宋 刘松年《唐五学士图》局部 { 束腰} 再说说束腰。 宋代绘画中,带有托泥结构的家具上,首次出现了束腰。在此之前,束腰未见于木质家具,或与木质家具有亲缘关系的青铜器或陶器、瓷器。而自此以后,...
托泥,这一在明清古典家具中屡见不出的元素,堪称红木家具的“台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传统的红木家具制作中,门扇、墙板、面板、束腰、结子、椅圈、牙角、牙条、赶枨以及托泥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局部构件。它们各自肩负着独特的功能,通过巧妙的搭配,共同缔造出造型别致、工艺精湛的红木家具。而托泥...
托泥又可以增添其稳重的感觉。常见的托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框形,一般用在有束腰的家具上;另一种是垫木形,就是用一长条木方装在腿足下方。中国古典家具特别讲究因形施艺,讲究实用价值和审美体验的有机融合,托泥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设计,却是家具匠人结合环境、人文、器用等综合考量的智慧结果。
托泥是为了加固家具,一些榫卯开始出现松动的家具,大多是因为使用频繁,家具接触地面的部分损坏、受潮腐烂,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试着更换一下托泥,就会变得牢固。古典家具的很多构造在突出实用性的同时,也充满了人性的关怀,我们常见的圈椅、官帽椅、皇宫椅等,人坐在上面,脚就可以搁在托泥上,这是充满人性化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