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
打草惊蛇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打草惊蛇注音:ㄉㄚˇㄘㄠˇ ㄐ一ㄥ ㄕㄜˊ 打草惊蛇繁体:打艸驚虵 打草惊蛇五行:火木木金 打草惊蛇属性:动词成语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反义词:引蛇出洞、欲擒故纵 打草惊蛇的意思 打草惊蛇含义解释 ...
打草惊蛇的正音“蛇”,不能读作“sé”。 打草惊蛇的辨形“惊”,不能写作“警”。 打草惊蛇的辨析打草惊蛇和“风吹草动”;都有前因后果的关系;但“风吹草动”通常指轻微的动荡和变故。 打草惊蛇的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历史深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原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发现可疑情况就要调查落实,在调查清楚之后才能行动;反复调查研究、考察分析,是发现对方阴谋的重要手段。 解析: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草遍地,一定不能...
【成语】:打草惊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简拼】:dcjs 【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在打草的时候不小心惊动了藏在草丛中的蛇。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在做事的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或过于鲁莽,而惊动了对方或敌人,使其有所警觉,从而增加了后续行动的难度和风险。 具体来说,“打草”可以理解为进行某种行为或操作,“惊蛇”则是指这种行为或操作所带来的意外后果—...
百题词典成语打草惊蛇成语详解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否定句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
释义:意思是打的是草,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比喻做事不密,致使对方有了警觉和防范。 近义词: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反义词: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词性:褒义词 出处:《南唐近事》 成语造句 1、我们最好先按兵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解释:比喻由于行动不慎而使对方有了觉察与防范。成语正音 蛇,不能读作“s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