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发轫可回溯至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与曹魏集团的用人实践。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积弊丛生,吏治混乱、朝纲弛弊,以“德”相尚的选官制度难以有效恢复社会秩序,也引发汉末士人对“德”“才”关系的思,“才”开始从“德”中脱离,在选官任能上有了独立的价值意蕴。曹操颁布“求...
作者简介: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郭相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思政),北京,100872。 摘要:“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发轫可回溯至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与曹魏集团的用人实践。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积弊丛生,吏...
魏晋时期,才性之争又作为“清谈”的命题之一而展开,有“才性四本”的辩难。《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魏志》:“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才性同”、“才性异”涉及才能与道德品质的关系,“才性同”认为道德和才能...
我国历史上的才性之辩 作者: 温克勤 作者机构: 天津市伦理学会 副会长 出版物刊名: 天津社会科学 页码: 72-79页 主题词: 才性四本;才性之辩;才性关系;才性问题;魏晋时期;我国历史;魏征;重德;人才标准;宋明道学 摘要: <正> 才,才能;性,德行。才性之辩也称作才德之辩。辩论的目的在于怎样认识才能...
才性之辨 例句>> 3) The Justification of Women s Existence 女性的生存之辩4) Zhao Dun 不才之才 1. The Incompetent Competence and Disloyal Loyalty——A Survey of the Charactor of Zhao Dun in 《Zuo Zhuan》; 不才之才与不忠之忠——析《左传》中的赵盾形象 更多例句>> 5...
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世道颓废,名士们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身价”。魏晋玄学把“名实之辩”“才性之辩”“形神之辩”等作为重要论题。可见汉末魏晋时期( ) A. 人才名与实相背离问题突出 B. 道家思想受到大族的重视 C. 儒家思想影响地方官员选拔 D. 贵族阶层崇尚技艺较...
其中虽然包括有伦常的意义,但主要是就政治理论方面而言的.一是指"名目之理",识 察人物,量才以彰其用,是谓"名目".这是就讨论人物才性而言,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既相联系亦可有所区别.魏晋之际把才性之辩作 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不是偶然的,它标志了由汉代经学和伦理思想向魏晋...
才性与玄理之辩刘晨 摘要:牟先生对王弼的评价指出了王弼解易、解老的功过,指出其功在扭转学风,其过在不解0性,这样一种评价既有先生振兴儒学传统,将儒、释、道三家统而为一的良苦用心,也为后学者指明了做中国传统的学问的门径。 易为定论,但如何以老解易却众说纷纭。牟先生以其学识独具慧眼的指出王弼解易...
孩子学习口才重要性!古人言:“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口才是人的素养、能力和智慧的一种综合反映,好的口才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好说话、说好话”。🤔 6-12岁是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我们更 - 爱说话的薯条老师
性相妙解:辩才 辩才: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分别之有四种,谓之四无碍辩。 净影大经疏上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 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 《佛学大辞典》 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