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郭相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思政),北京,100872。 摘要:“才性之辩”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发轫可回溯至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与曹魏集团的用人实践。东汉末年,选官制度积弊丛生,吏...
论魏晋之际的“才性之辩”傅云 龙魏 晋 之际 的“名理学” 即辩名析 理之 学 ,是由 汉 代社会政治伦理 思想 演化 而来 的,也是 魏晋 清谈的 一个重 要方面。它包含有两 个方 面的含义 一是 指“名 分之 理” ,建 伦常,设百官,是谓“名分” 。也 就是说,人君 臣民 各有 其固 定的 职位...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261,2004魏晋“才性”、“性情”之辩再析陈群(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淮安223001)摘要:“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
才性之辩 2)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ability and character 才性之辨 例句>> 3) The Justification of Women s Existence 女性的生存之辩 4) Zhao Dun 不才之才 1. The Incompetent Competence and Disloyal Loyalty——A Survey of the Charactor ofZhao Dunin 《Zuo Zhuan》; ...
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世道颓废,名士们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身价”。魏晋玄学把“名实之辩”“才性之辩”“形神之辩”等作为重要论题。可见汉末魏晋时期( ) A. 人才名与实相背离问题突出 B. 道家思想受到大族的重视 C. 儒家思想影响地方官员选拔 D. 贵族阶层崇尚技艺较...
汉魏之际德才观的建构与演进——兼说“才性之辩”的起源 作者: 黄朴民[1];郭相宜[2]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页码: 54-62页 年卷期: 2023年 第4期 主题词: 德才观;求才三令;才性之辩;魏晋玄学 摘要:“才性之辩...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魏晋"才性之辩"的内容特征,哲学倾向及理论意义,认为这场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从传统天人模式向以人的理性自觉为主题的魏晋精神的转机;才性"合,同"论与"异,离"论分别反映了"士"阶层中不同政治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要求,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倾向;其思维的共同取向,是把汉末"清议"中"臧否人...
摘要 "才性","性情"之辩是魏晋六朝时期形而上学领域持续争论的重要问题,它是对先秦两汉以来传统的心性问题的延续与发展.魏初的"才性论"只论情性之用,至"才性四本"才对"才","性"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而学理发展的趋势则是对... 关键...
才性与玄理之辩刘晨摘要:牟先生对王弼的评价指出了王弼解易、解老的功过,指出其功在扭转学风,其过在不解0性,这样一种评价既有先生振兴儒学传统,将儒、释、道三家统而为一的良苦用心,也为后学者指明了做中国传统的学问的门径。关键词:玄理;境界形上学;二层存有论;境界的存有论;存在的存有论中图分类号::A...
百度试题 题目玄学的伦理“清谈”的主题是() A. 才性之辩 B. 明教与自然之争 C. 理欲之辩 D. 义利之辩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明教与自然之争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