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戴松恩从前苏联访问回国后,在《农业学报》发表了《关于农学及园艺等方面的访苏传达报告》,对“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荒地开发问题”等提出了建议,对指导当时我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60年12月,戴松恩被任命为中国农...
戴松恩在我国较早提出制定《种子法》建议,曾3次撰文,推动我国首部《种子法》制定。 戴松恩在试验田工作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开幕,戴松恩凭借丰富的留学和考察经验,察觉到种子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紧迫性。于是,在同年7...
戴松恩为了验证李森科“种内无竞争”的学说,和育种中搞“品种内杂交”以改良种性措施的真伪进行了四年的系统研究,结果得不出上述结论;虽然提出了对“米丘林遗传学”中“嫁接杂种”,“获得性遗传”的不同看法,限于当时“一面倒”的形势,未公开发表。 为了弥补我国在小麦育种基础理论及方法上与国外的差距,从1978年...
戴松恩作者:佚名 来源于:学习力教育中心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省常熟人,1907年1月6日生。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留任该校农学院农艺系助教。1928年被破格免试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二年级学习。1931年毕业,当选为美国斐他斐(Phi Tau Phi)荣誉学会会员,并获金钥匙奖,仍留校任教。
知力科学小记者在探访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之旅中,被为端牢“中国饭碗”而奔走疾呼的科学家——戴松恩的故事深深打动。戴松恩(1907年1月6日-1987年7月31日),江苏常熟人,遗传育种学家。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
1 戴松恩.中俄美小麦品种杂交之遗传研究(英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论文. 2 戴松恩.美国杂交玉米在我国的利用问题.农报,1939. 3 戴松恩,姜秉权,王焕如.小麦赤霉病抗病性研究.农报,1940,6(28—30):616—625. 4 戴松恩.抗建期中玉米杂交种之推广问题.农报,1941,6(10—12):221—228. 5 戴松恩.川东及川西菜子...
1989年3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戴松恩提出的组织良种审定委员会、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建立种子贮藏制度、种子调剂检疫等建议在相关条文中得到了体现。2000年7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经过逐步推进和酝酿,《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制定,并于当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截至...
戴松恩,一位来自江苏省常熟市的杰出科学家,对小麦、玉米、烟草和油菜育种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贡献包括在中国发现高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强调了选育抗病品种的可能性;他引进并改良了美国烟草品种,使之适应贵州当地环境;他还提出不应直接引入美国杂交玉米,而是通过利用其自交系和本土资源,培育适应中国...
1973年9月,加拿大温尼伯试验站赠送给我国农业科学代表团一套“中国春”小麦单体,由方悴农、李竞雄等人带回国。1974年,戴松恩利用这套“中国春”小麦单体材料在我国率先主持开展了小麦非整倍体研究。戴松恩指出,开展小麦非整倍体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于小麦非整倍体系
戴松恩从20年代中期即开始进入我国的作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是我国从事这方面工作较早的学者之一。他早年参与育成和推广了“金大2905”、“金大26”等小麦品种。30年代,他利用来自中国、苏联、美国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对其性状遗传规律做了研究。当时,这种相当规模的遗传研究国内还没有过。他通过对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