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是指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开始,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名称含义 有两种含义: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这种提法最早是指西欧中世纪的国家结构,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制度。但根据马克思主义史学(原本,马克思本人曾声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仅适用于西欧,不适用其他国家文明社会,但其后...
不是,严格来说春秋属于东周的一部分,而战国则一部分时间属于东周,另一部分则不是,春秋和战国不是朝代,而是“时期”。 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这是一般人最常犯的历史错误之一,事实上东周灭亡的时候,战国时期还没有结束,所以实际上是春秋+战国>东周,东周在公元前256年就被秦所灭,而战国时代则持续到公元...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群雄争夺的分裂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频繁,诸侯国减少,呈现出统一趋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分裂局面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国通过改革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完成了统一。反馈 收藏
百度试题 题目我国封建社会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 A. 西周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朝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西周 反馈 收藏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中国用铁始于商代。大概到西周末年,铁器多起来。大约在春秋初期,已有铁农具。《...
战国时期 主要人物:商鞅 原因:政治上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兴起;思想文化上表现为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
百度试题 题目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候? A.商B.西周C.春秋战国D.秦朝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 反馈 收藏
变革从百家争鸣本身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社会变革指的是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治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贤人治国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顺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