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我非我脑》我们常听到,“人死了,但其精神不灭”,似乎可见人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尽管这里的精神更偏向于思想信仰、行为作风的含义。但人以外的东西如动物、植物,是不会被谈及其精神的。由此也触及到精神哲学的概念。本书正是向大众普及精神哲学,捍卫精神自由的概念,即我们会...
《我非我脑》的作者是马库斯·加布里尔,他29岁就成为了波恩大学的教授,是当代哲学新思潮“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等。对于自我的思考,一直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前有柏拉图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非我脑》的作者是马库斯·加布里尔,他29岁就成为了波恩大学的教授,是当代哲学新思潮“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等。 对于自我的思考,一直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前有柏拉图的“我是谁?我从哪里...
20世纪末、21世纪初,脑科学家试图揭开“我为何物”的谜底,并逐渐形成这样一种主流观点:我们全部有意识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化学反应决定的,所以自我等同于大脑,即“我=我的大脑”(我即我脑)。近日,重庆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哲学明星马库斯·加布里尔的畅销代表作《我非我脑 :21世纪的精神哲学》。...
书中特别有趣的是关于命运的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这些话题不仅存在于宗教和神学中,也存在于自然科学中。一些神经科学家认为大脑是真正的中央处理器,在我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信息处理和决策,而我们只是拥有体验罢了。或者,意志只是神经反应的结果,由大脑的基本神经连接所定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本质上也是一种决定...
南方网讯 《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对自我的认识始终是哲学的核心主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神经科学家对大脑研究的逐步深入,主张自我等同于大脑,大脑中的生物化学反应决定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的观念渐成主流。而德国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却犀利指出,将精神的产生理解成生物过程的...
我非我脑(导言)3林先生 哲学话题下的优秀答主 来自专栏 · 思辩的力量 13 人赞同了该文章 1、精神---大脑---意识形态 那么,本书一个主要的观点是,上述所说的神经中心主义的观点,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 所谓意识形态,指的是自我理解领域的一种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将精神自由产物理解为自然生物学过...
《我非我脑》的作者是马库斯·加布里尔,他是当代哲学新思潮“新实在论”的代表人物,29岁就成为了波恩大学的教授。他的代表作有《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我非我脑:21世纪的精神哲学》等。对于自我的思考,一直是哲学的核心主题。从柏拉图的“我是谁?我从哪里...
所以就有了“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的说法,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确地把大脑和思想区分开了,也就是《我非我脑》中思想不等于大脑的观点。我们都有这种经历:明明脑子里想要做某件事情,但具体去做的时候,却做了另外一件事。就像书中举的例子:大热天,我们口很渴,脑子里明明是想喝冰镇的...
🌊 在《我非我脑》这本书中,马库斯提出了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全新理解。他认为,将精神活动简单地理解为生物反应,是对自我本质的扭曲和简化。马库斯对“自由意志”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辩护,强调人并非生物机器,而是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 这种观点与王阳明的思想不谋而合。王阳明主张,我们的心(非心脏,而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