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注六经” “我注六经”强调以六经为主体,学者的任务是千方百计地准确解读经典的本意,不允许偏离或附会。这种方法更多地以客观、历史的态度取向进行纯学术的研究,致力于训诂字义名物、诠释典章制度。 二、“六经注我” “六经注我”则是以“我”为主体,六经不过是...
我注六经:指学者用自己的理解去注解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注我:指以六经的经典内容来阐释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译文: “我注六经”意为:我用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去注解六经的经典内容。 “六经注我”意为:我以六经的经典内容来阐释和验证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源自宋朝理学家陆九渊的《语录》。简单来说,我注六经就是阅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去解读六经的原意,就像考古学家一样,尽量还原著作原本的意思。而六经注我则是阅读者用六经的观点来阐述自己的思想,把六经作为参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冯友兰先生曾分享过他的读书经验,其中最...
“ 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概念最早源于南宋的陆九渊。陆九渊最早关于“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本义是关于对宋明理学和心学讨论的命题,更多涉及关于学习的目的、方法和重点的问题。正如刘笑敢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一书中提到:“在陆九渊的语境里,‘六经不是指某一部特定经典,也不是任意一部经典或著作,...
✅ “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强调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对原著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而是以谦卑的态度去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 “六经注我”则是在阅读前先有自己的观点或目的,然后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佐证,或者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这是一种更偏平视甚至带着批判性思考的...
六经都是我心的注脚。南宋陆九渊的心学命题。语出《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语录》:“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又“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认为学问的根本在于发明本心,不是沉溺于章句之学,“若能涵养此心,便是圣贤,读书须当理会他,所以立言之意,血脉不明,沉溺章句何益”...
今文经学,即西汉时期人们凭着记忆、背诵、口耳相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的六经旧典。古文经学,是指用先秦六国文字记录下来的传本,据说是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的古本。最初,经学并未分立,是刘歆向朝廷建议为古文经学设立学官而引起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分歧?这也就是“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认为“六经皆史”,所以要严谨考据,非常重视名物训诂和考证,虽然对认识历史有帮助,但是过程繁琐枯燥,称为“我注六经”。到了今天,我们会用“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来比喻对一本书的态度,这是学习的两种方法,不论选择的哪一种,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阅读也是一样,我们先要“我注六经”,脱离准确理解原义这个基础,去自由发挥,那可是连镜子都扔掉了。但吾心即道,“六经”只是圣人对道的体悟,“我注六经”后,仍要以“我”为主体,去追求“六经注我”,把圣人之道变成我心的“注脚”。这样对立统一的闭环学习,即使圣人离我们有些遥远,但充分挖掘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