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现:两千年前的成都平原,至少是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秦昭王时期,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平原上跑着犀牛。因为博物馆里的石犀虽然写意,却活灵活现。是见过真犀牛的人才能雕琢出来的。成都博物馆里的大吨位展品——天府石犀。看它的小眼睛,很呆萌。相信它与都江堰“同龄”,是李冰用来测定水文的。它的发现地在天...
收藏于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的石犀,凭借3.3米的身长、1.2米的身宽、1.7米的身高,以及约8.5吨的体重,成为成都博物馆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镇馆之宝”。这件出土于2012年的石犀,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圆雕石刻文物。两千多年前,蜀人为何雕刻这...
石犀牛的憨态可掬的外形使其成为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巨大体形和粗犷古朴的雕刻风格,以及象征的治水功能和文化意义,使得这尊石犀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也是古代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细节欣赏 这尊石犀牛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有卷云纹。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古代工匠的精...
镇馆之宝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传李冰治水时,曾造五头石犀厌水精。成都博物馆也有一头石犀,它长3.3米,宽2.1米,高1.7米,重约8.5吨,2012年出土于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形状似犀,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雕刻卷云纹。体型巨大的犀牛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同时期最大的圆...
石犀,战国晚期至汉 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工地出土 石犀长3.31、宽1.38、高1.93米,重约8.5吨 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该石犀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和艺术价值。
在成都博物馆中,有一件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石犀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不同于众多以威猛形象著名的犀牛,成博的石犀身材矮小,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成都本地人亲切地称它为“萌牛牛”。这座石犀的发现和收藏历程充满曲折。2012年8月,四川大剧院的考古工地正式开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原天府广场电信大楼所在...
经过两年的努力,2012年12月16日,石犀牛终于在距地表3米以下的地层中露出了真容。这件沉睡千年的石犀牛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发现为研究古代水利建设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如今,它静静地躺在成都博物馆的新馆中,向世人展示着古代蜀地的文化和历史。
1973年,考古学家们在成都天府广场东北侧发现了一尊巨大的石犀牛,直到2012年才最终发掘出来。这尊石犀牛全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达8.5吨,是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尊石犀牛的外表憨萌可爱,市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萌牛牛”。它的形状酷似犀牛,整体雕刻风格粗犷古朴,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
上周日晚,成博君在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关于“水”的文化趴,省社科院重点学科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老先生现身,进行了十多分钟的现场freestyle,从都江堰的“石人之谜”到成博君家里的“石犀之谜”,再到李冰治水的重大意义,谭老先生都一一做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