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孟子梁惠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史记·三十世家·楚世家 》: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
狄、蛮、羌,都有禽兽虫豸的贬义。戎、夷,是指携带兵器的异族人。“夏”是姬周旗号。戎狄与有夏、蛮夏、胡夏、西夏有关。姬周祖先不窋到古公亶父共十代均窜于戎狄之间,过着游牧生活,打着有夏的旗号入主中原。匈奴人占据中国北方,称为胡夏。羌人占据西北,自封为西夏。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游牧民族。考古出土的秦公...
我国古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一、分布地域 1、...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 西戎,西边叫戎;北边,叫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和西北地区。南蛮,南方是蛮;东夷,东边是夷;蛮夷是蛮夷戎狄的统称。 西戎 北戎、山戎——河北和辽宁等地。姜戎、陆浑之戎——甘肃一带,后迁豫西。 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周南面。(鲁的西境也...
中国、夷、蛮、戎、狄这五方之民,各自拥有着安居乐土、和谐生活、适宜服饰、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完备的生活器具。然而,他们的语言互不相通,嗜好与欲望也各不相同。在古代华夏人的观念中,天下之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华夏人,或称诸夏,他们聚居于中原,共享着共同的文化、礼仪、服饰与生活习惯;另一类则是蛮夷人,...
进入战国狄的主要部分已经分化有部分随胡人南下而融入胡人当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四夷:夷、蛮、戎、狄 华夏民族对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总称。华夏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1年,历夏、商、周三代。三代并非源出同族,但在相互的兼并中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西戎是指生活在中原西边的蛮夷,主要是指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更远的西域等地,在夏朝和商朝时期,西边有鬼方,周朝时期,西边有犬戎、余无、绲戎、义渠等,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一直在与西戎诸国作战,而且秦国是所有诸侯国最早与西戎人通婚的华夏诸侯国,所以也被中原诸侯看不起。周幽王时期,犬...
华夏族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将周边落后的民族称为夷、蛮、戎、狄,总称“四夷”或“蛮夷”。 夷的族称,以甲骨卜辞关于尸(夷)方的记录为最早。西周金文则正式出现了“东夷”的称谓。整个西周时期,东方诸夷都是周王朝的劲敌。文献记载周对东方的战争中,出现了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的称谓。由于族源直接...
从现代people的定义来看,必备的基本要素是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蛮-夷-戎-狄的描述顶多就是对共同经济生活,和不精确的共同地域。字的本意不涉及对语言和心理素质的讨论。 义渠古国:大秦霸业的技术输入管道 赞赏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