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盛当时大概是听文学侍从讲论《诗经》,称颂周公之盛德时,联想和怀念起鲜卑慕容崛起时的最杰出人物慕容恪来,他称赞自己的这位先辈,称其“承百王之季,主在可夺之年,二寇窥窬,难过往日,临朝辅政,群情缉穆,经略外敷,辟境千里,以礼让维宗亲,德刑制群后,敦睦雍熙,时无二论。”这评论是确实的,但因此引发的评价...
慕容盛喜爱同大臣探讨历史事件,对批判周公与伊尹尤为热衷。在其眼中,周公于摄政期间诛杀兄长、铲除弟弟,这非但未能展现出忠诚之态,反倒显得“虚伪狡诈” 。他觉得,周公代行天子权力,然而并未使天下心悦诚服,反倒引发了内乱,这属于失职行为。在他看来,伊尹将商王太甲废立这一行为,堪称人臣超越本分的典型。他甚...
因此可以说当时的世人也没觉得周公的忠诚,他的仁义也没及于兄弟。周公只不过知道周成王是众望所归,天命不在自己,最后返政于周成王,所以人们以为他忠诚而已。大风吹拔大树的征兆,乃是皇天要祐护保存周道,不忘文王和武王的仁德,因而赦免周公开始的过失,要成就周室大美的缘故。考究周公的内心,根据周公的行径,他乃是天...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读通鉴文字版目录读通鉴音频版目录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了谜之自信的慕容盛,至死都处于一切尽在掌握的状态。这一回,我们探讨他的谜之自信的思想根源。我们先看一下他的成长历程。慕容盛,字道运,是慕容宝的庶长子,公元373年生于长安,史称其从小就“沉敏多谋略”。淝水之战后,慕容氏...
慕容盛论周公、伊尹..盛听诗歌及周公之事,顾谓群臣曰:"周公之辅成王,不能以至诚感上下,诛兄弟以杜流言,犹擅美于经传,歌德于管弦。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主在可夺之年,二寇窥窬,难过往日,临朝辅政,群情缉穆
草死了,东晋十六国伪..看法师视频这段,虽然知道慕容盛有他的理由,但这番暴论也太搞笑了,一股子日轻主人公既视感太甲,你好温油!还有更多的关于伊尹周公的两头堵暴论这里就不放了看的人打鸣
大风拔木的征兆,是皇天保佑周,不忘文王武王的德政,所以赦免周公过去的罪过,想成就周公的大美。考求周公的心,探究周公的行为,他是天下的罪人,有什么至德可说的!周公归还国政以后,二公闭口不说他的本心的原因,是要表明管叔蔡叔的忠心。" 基容盛又对常忠说:"伊尹和周公哪一个更贤?"常忠说:"伊尹并不像周公一...
慕容盛听了歌颂周公的事迹后,对大臣们说:“周公辅佐成王,不能用至诚之心来感动上下,杀了兄弟来杜绝流言,还在经传上专有美名,歌颂他的美德。至于我们太宰桓王,继承了先前百王的末世,皇上还不能主持朝政,两个敌国待机而动,祸难超过了以往,他辅佐国政,文武百官都很和睦,统率军队打仗,开辟数以千里计的国土,用礼让...
忠曰:“昔武王疾笃,周公有请令之诚,流言之际,义感天地,楚挞伯禽以训就王德。周公为臣之忠,圣达之美,《诗》《书》已来未之有也。”盛曰:“异哉二君之言!朕见周公之诈,未见其忠圣也。昔武王得九龄之梦,白文王,文王曰:“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及文王之终,已验武王之寿矣。武王之算未尽而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