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道场忏法》,又称《梁皇宝忏》,是佛教中的重要忏法,通过拜忏修行慈悲,度化众生,利己利他,功德无量。◆ 慈悲忏法简介 《慈悲道场忏法》,亦被称为《梁皇宝忏》,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忏法。通过拜忏,我们修行慈悲法门,实质上是在度化众生,此举功德无量,既利自己也利他人,充分体现了慈悲的修行理...
《慈悲三昧水忏法》共分为三卷,由唐代知玄(或智玄)依据宗密所著的《圆觉经修证仪》精心编纂而成。该书被收录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册中,卷首部分包含《御制水忏序》和《慈悲道场水忏序》两篇序言。在唐懿宗时期,悟达国师知玄的膝上生出了一个带有眉目口齿的人面疮,每当以饮食喂之,它便如同...
“慈悲三昧水忏”即指在慈悲清净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涤业障和内心的烦恼,以现出拜忏者本来人性的智慧和福德。 其正文的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说明了建立水忏道场的意义及其功用,对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令修忏者兴起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菩提心、怨亲平等心、念报佛恩心、观罪性空心等七种...
相传郗氏自幼明慧,善于隶书,喜读史传,但嫉妒心强,蛮横无道,不信佛法,不敬三宝,死后便化为一条蟒蛇,于是她托梦给梁武帝,希望能将其救拔出苦海,故而梁武帝请诸僧著成此书,请僧忏礼,为郗氏除罪生福,而郗氏也因此得以超度,由蟒蛇化为了天人。 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 ...
《慈悲三昧水忏法》,简称《三昧水忏》,是由唐代悟达国师所撰写。悟达国师,其法号为知玄,自七岁起便投身于佛门之中。他年少时曾游历于各大丛林,曾在长安的一座寺庙中偶遇一位身患重病、全身生疮的僧人。面对这位僧人的痛苦,他心生怜悯,主动协助换药并悉心照料其日常起居。后来,那位僧人病情好转,感激悟达...
慈悲道场忏法卷之七 慈悲道场忏法卷之八 慈悲道场忏法卷之九 紧接着上一卷的结束,我们迎来了《慈悲道场忏法》的第九卷。这一卷,如同前面的篇章一样,将继续引领我们深入探索慈悲的内涵与道场的奥妙。在继续我们的《慈悲道场忏法》之旅时,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您参考。通过这些资源,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
慈悲道场忏法是一种源于佛教的传统仪式,它在佛学文献中得到了详细的记载。首先,在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中,它被提及为“慈悲道场忏法”的简称,表明了其在佛教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这部权威的十卷本著作中,慈悲道场忏法同样占据了一席之地,它还被称作《启运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的十卷展示 慈悲道场忏法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全书共分十卷。其中,前九卷分别为慈悲道场忏法(注音珍藏版)卷第一到卷第九,每一卷都提供了文字版的经典内容,是信众和学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n\n\n\n 卷一至卷九 慈悲道场忏法(注音珍藏版)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注音珍藏版)卷第...
《慈悲三昧水忏法》共分为三卷,由唐代知玄(亦作智玄)撰写,依据宗密所著的《圆觉经修证仪》编纂而成。该法由唐代悟达国师创作,旨在启发后人诚心忏悔,消除宿世冤业。此法依托宗密禅师的《圆觉经》,成为广为流传的水忏。正如悟达国师所经历的,他在修行中遇到了意外的挑战,最终通过诚心忏悔和异僧的帮助...
《慈悲三昧水忏》是悟达国师以三昧水洗疮而除冤业的忏法,相传源于唐时期。悟达国师曾在云游参学时救助身患恶病的西域异僧,异僧预言悟达国师若遇灾难,可至西蜀彭州九陇山。多年后悟达国师受唐懿宗赏识,被尊为国师,膝上却长了个人面疮。悟达国师遍请名医无果,想起异僧的话,来到九陇山。异僧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