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愿行菩提心: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所谓的发心就是为了利他而欲求成佛。《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心是指认知事物之本体,心所是指观察对境之差别,此处可承认生起心的同时顺便生起心所,发起希求心的同时...
二种菩提心中的愿菩提心的“愿”,是利益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希求成佛;而行菩提心是意乐的趣,即于菩提心生起意乐、欢喜,能从心中生起利益一切众生而意识心生出欢喜,行菩提心是这种乐趣的行为。 菩提心又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所谓菩提即是“诸法如虚空般无相,本来光明清净”。 胜义菩提心是究竟菩提...
【贤善修心智慧如海】菩提心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还没有真正的行动,只是有一种心愿: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一定要成佛,叫愿菩提心;有了愿菩提心以后,就可以称为菩萨了。因为每个人慈悲心的力度都不一样,所以愿菩提心也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最殊胜的发心,是牧童似的菩提心。牧童一般会让牛羊走在前面,...
这句话让我意识到,修行的核心就是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以“祈愿令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的发心开始修持。记住,所有你做的事情都是你自己的想法,都是你内心的显现。生起菩提心,不仅仅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心。比起这种小程度的悲心,真正的菩提心是希望救度所有众生的愿望。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努力培养...
我们学佛时,常会问人“你有没有发愿为利益众生而成佛啊”,这是属于“愿菩提心”;“你有没有行菩萨道啊”,这是属于“行菩提心”。佛经把这二种发心,比喻为一个想要做事的人和一个正在做事的人。这两者如何区别呢?譬如,你们在下班后,想要到佛堂来听闻佛法,想到佛堂做义工、帮忙一些法务,这种“想”行善、想利...
#智慧语录# 愿、行菩提心统称为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行,不断积累福、慧资粮,我们最终将见到诸法实相,即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证到,而世俗菩提心则是通过仪轨发愿、受持,并以六度万行令其日益增上。——摘自《#次第花开#》 û收藏 14 8 ñ34 评论 o p 同时转...
愿菩提心:如同三世佛佛子,已发最胜菩提心,我亦为度遍天众,愿发无上胜觉心。 行菩提心: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发愿偈:火!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相,轮回相续漂泊众有情,自性光明法界中休息,发四无量大乘菩提心。
二、愿行菩提心在四无量心的摄持下,我们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彻底摆脱痛苦、得到安乐,这种发愿称为愿菩提心。你可以愿自己先觉悟,之后再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也可以发愿与其他众生一起渡过轮回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或者像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样,除非所有众生都自由解脱,否则,誓不成觉。发心有大小而无优劣,...
“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二者的目标虽然都是一致的,但在显现的行为上却是不一样的。那么具体该怎样去理解“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呢?打个比方说:假如有一个人想去拉萨朝圣,心里只是有个美好的愿望并未付诸实际行动,这是“欲行”,也就是想行未行,如同“愿菩提心”;如果买了...
《现观庄严论》中定义菩提心为:“发心为利他,圆满正等果。”总之,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一切在轮回苦海中挣扎的众生获得从轮回中的解脱而发心要圆满成就佛果。在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中,广述了菩提心殊胜不共的功德。简而言之,菩提心就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起成佛的心态,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