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徐悲鸿先生曾画过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其尺幅宏大,纵深达143厘米,横跨423厘米,现藏于深圳皇朝珍宝艺术馆。在这幅以中国古代神话为创作灵感的作品中,徐悲鸿通过独特的人体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愚公带领子孙们不畏艰险、挖山不止的坚定意志。徐悲鸿在1940年二月创作了《愚公移山》这幅国画,此时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
这幅国画创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在国难当头之际,《愚公移山》横空出世,撼人心魄,徐悲鸿用遒劲的笔触,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同一个题材,徐悲鸿竟然画了4幅作品,可见他对于这个主题的重视。 《愚公移山》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格局,人物集中并列,顶天立地,传达着百折不...
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一共有三个版本。巨幅油画、巨幅中国画以及被誉为前两个版本“母体”的小型油画版。 徐悲鸿《愚公移山》巨幅国画版 144cm*421cm 徐悲鸿纪念馆藏 目前,巨幅油画版和巨幅国画版《愚公移山》都藏于徐悲鸿纪念馆,而被誉为“母体”的小型油画版《愚公移山》已被拍卖。
当然,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绘画作品《愚公移山》,同样是英雄式的杰作,是民族精神的赞歌。这幅作品体现了徐悲鸿崇高的爱国情怀,树立了文化抗战的典范。《愚公移山》是徐悲鸿1940年创作的,总共创作了两幅油画和一幅国画,其中以油画最为著名,目的是为了鼓励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众志成城,一鼓作气,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创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当时,徐悲鸿应邀到印度国际大学讲学,期间创作了这幅国画巨作。这幅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故事,描绘了愚公为了移山而坚持不懈地挖掘山石,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夸娥氏二子将山移走的场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徐悲鸿通过这个故事寓意中国人民在...
1940年2月,泰戈尔向甘地引见徐悲鸿。徐悲鸿为甘地画了像并被这位不屈不挠为民族独立而艰难奋斗的印度灵魂人物深深感动,于是充满激情地开始创作酝酿已久的《愚公移山》,先画了三十多幅素描人物写生,也写生了几位印度人。5月,徐乘马车深入喜马拉雅山至锡金边境之法鲁,于险峰危路之上,有感于此情此景作长诗:“羊肠...
徐悲鸿先生早年学传统国画起步,1919年去法国留学,在欧洲临摹过大量的西方经典油画作品。他的油画作品达到的综合水准,包括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映射,其实都远超他后来的奔马作品。这幅《愚公移山》是1940年的作品,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很艰苦的岁月,这幅油画以愚公移山为题材,释放了画家对于抗战必胜的信念。同时,这又是一...
1940年4月,徐悲鸿曾在给友人的信函中明确地提到《愚公移山》这幅画:“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得起一伟大之图。日内即去喜马拉雅山,拟以两月之力,写成一丈二大幅中国画,再归写成一幅两丈之(横)大油画,如能如弟理想完成,敝愿过半矣。尊处当为弟此作印一专册也。”显然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