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谈谈最根本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藏识与缘起阿赖耶识在梵语中意为“藏识”(开悟的人称之为“如来藏”)。“藏”有三层含义:能藏、所藏和执藏。能藏指的是这个识能够贮藏万法种子;所藏是指种子在现行时,受七转识熏习,形成新的种子;执藏则是指第七识(末那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形成自...
佛家所指的心识,粗分为八类,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为什么我们一心能有八识? 原来人们通常都是执着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心时,也隐然有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除人们的执着。前五识、即眼、耳...
神识指意识或超级意识,思维能力和感知力的高敏状态。指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不同论点 我国各宗派对阿赖耶识亦有多种说法,如:(一)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二)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
前六种意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其中,第六识,即意识,主要涉及我们的思想与想法。第七识,末那识,是情绪与感受的源泉。它在我们接触到外界事物时,几乎瞬间产生情绪反应,如爱、恨、取舍等。这些情绪反应在反复体验中,逐渐刻入我们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其他七识存在和活动的根本基础。前五识、意识和末那识的运作都离不开阿赖耶识所提供的能量和种子。同时,其他七识的活动也会在阿赖耶识中留下印记,从而塑造未来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例如,一个人的善念和善行会在阿赖耶识中播下善的种子,这些种子可能在未来催生更多的善果。总之,在唯识宗的深刻理论体系...
一般称之为“魂”或灵魂,所指的皆是阿赖耶识。《无量寿经》中有“魂神精识”之语,“魂神”即魂之意,这是世间用语,而正确的佛教用语是“精识”。所谓精是精妙深秘之意,指的就是灵妙不思议的阿赖耶识本体。阿赖耶识被无始以来的末那识执为“我”,是因为善恶的业力而不断转生流动的生命。
八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八识的每一识均具见分(认识主体、认识心理)和相分(认识客体、认识对象)两部分。八识被认为每一众生具有,是使缘起五蕴得以存续并实现将世界幻变出来而再予认识的根本因或基本机能。八识被分为以下三类:...
六识,(名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其与六根、六尘,合称为十八界。唯识学派则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称为八识。定义 “识”就是辨别各种事物的官能活动——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作用 “受”才是感觉各种事物的官能活动——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 在《佛学大辞典》中的解释 言...
答案:阿赖耶识、末那识和意识在佛教唯识学中有不同的功能和含义。阿赖耶识是第八识,也被认为是最根本的识,它是存储种子的识。种子在这里指的是潜在的习气和潜能,包括前世的业力和未来的可能性。阿赖耶识是持续不断的意识之流的基础,储存并影响着个体的生命历程。末那识是第七识,其主要功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