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业:即身、口、意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二)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身口意三业是佛教名词,指的是众生造作善业、恶业的主体,能造作一切善恶诸业,为造作诸业的主要因缘。身业是身所造的业,即杀、盗、淫等;口业是口所造的业,即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意业是意所起的业,即贪、嗔、痴等。故又称为三不善业道,或三恶行道。关于三业的善恶性质,身、口二业有善有恶,而意业...
身口意三业中,嘴巴造业的机会最多。身业只有杀盗淫三种,意业也只有贪嗔痴三种。口业有四种,妄语(譬如不想和某人打交道,他来找你,就随口说没有空,就是妄语)、恶口(骂人、挖苦人)、两舌(造是非,像是同人讲,这话只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就是两舌)、绮语(像是说些不相干、不由衷、敷衍的话,或者是说没有...
佛家的三业指的是:身、口、意三业。这些行为及其结果被认为是个人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核心部分。首先,身业涉及身体上的行动。身业清净意味着避免杀生、偷盗、邪淫等不道德的行为。这包括遵守法律,保持纯洁的生活方式。其次,口业关乎言语。口业清净意味着避免妄语、绮语、两舌和恶口。这些行为包括说谎、诽谤...
就知道已经陷在极深重的愚痴中。【此三不行,则为意业善。行,则为意业恶。】我们一天下来意业修得好不好呢?判断标准是:如果这一天没有生贪欲、嗔恚和邪见,那就修好了意业;相反生了贪欲、嗔恚和邪见,就是没有修好意业。【若身,口,意三业通善之人,诵经念佛,比三业恶之人,功德大百千倍。】(印光大师)
不恶口。避免这些不良言语,可以使口业保持清净。意业:意业是指内心的念头和意念,具体要求是不贪、不嗔、不痴。通过控制和净化这些内心活动,可以达到意业的清净。综上所述,佛教中的三业分别对应身体行为、言语表达和内心念头。通过遵守相应的戒律,可以保持三业的清净,从而修行并获得清净的果报。
凡夫众生身口意三业以造罪,轮转三界,无有穷已。是故诸佛菩萨庄严身口意三业,用治众生虚诳三业也。云何用治?众生以身见故,受三途身、卑贱身、丑陋身、八难身、流转身。如是等众生,见阿弥陀如来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种种身业系缚,皆得解脱,入如来家,毕竟得平...
文:净界法师 因地里面有身口意三业的供养。先看意业的供养。“若人于塔庙”,有人进入了塔庙当中,这个时候佛像都已经画好了。面对佛陀的宝像,可能是立体的宝像或者是平面的画像,他做什么事呢?“以华香幡盖”,各式各样的幡跟盖,比如八吉祥的幡盖,来敬心供养。这个地方重点在“敬心”,就是意业。
意业:意业是指内心的念头和意欲,佛教教导人们不贪、不嗔、不痴。这意味着不贪婪、不愤怒、不愚昧,以保持意业的清净。在佛教中,三业与因果报应紧密相连。身口意三业的清净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目标,旨在避免因恶行而产生的不良后果。佛教经典如《妙法莲华经》中提到,通过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可以获得...
身口意三业清净:从戒律到持戒的全面指南 无论修行何种妙法,若身口意三业不清净,则难以成就。即便是灵验的《大悲咒》,若三业不清净,其灵验也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忏悔,确保身无杀盗淫,意无杀念、盗念、淫念,口无恶言、妄语、两舌、绮语。三业清净的境界,即是无念无瑕,如同美玉无瑕,完美无缺。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