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纪中期,随着大英帝国殖民地觉醒,一大批西方冒险家游走在印度、中国、日本、韩国、苏丹、缅甸的土地之上,菲利斯·比托是其中的一员。他的探险工具是他手中的照相机,他用镜头对准刚刚敞开大门的东方好奇地打量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下战争的残酷和遗...
19世纪中期,随着大英帝国殖民地觉醒,一大批西方冒险家游走在印度、中国、日本、韩国、苏丹、缅甸的土地之上,菲利斯·比托是其中的一员。他用镜头对准刚刚敞开大门的东方。日本是他逗留最久的国家,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日本封建时代末期风云变化的珍贵影像。 ” 想象“东方” 菲利斯·比托19世纪的日本摄影 ∨ 撰文、供...
欧洲游历者“到东方”的多重驱动力 欧洲中世纪的人们对遥远的东方充满了好奇与遐想,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的东方之旅便是对这些遐想的求证,他们的旅行书写成为欧洲人认知东方世界的绝佳材料。基于东方财富的狂热追求与在自由精神的感召是欧洲游历者“到东方”的内驱力,实则还有诸多外部动力助推他们不远万里踏上了前...
描绘想象中的东方,这幅画算不错了 这件绘画来自于弗朗索瓦·布歇在1742的创作《中国花园》。画家布歇和同时代的“中国风”创作者们从未到过中国,凭着对中国瓷器上的纹样及水手的描述,布歇创作了一系列“中国作品”,这些作品被他融入了浓厚的洛可可风格。印证了法国十八世纪的“中国热”。《文苑》为综合文化类...
展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展现了个人的迷茫与反抗,在诗意的叙述中呈现个人的思考。这也揭示了他的作品影响深远的原因。(文内图片均由党云峰 摄)2022年8月24日《中国文化报》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想象东方的方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眼中的中国文化》↓ ↓ ↓ ↓ ↓ ↓ ↓ ↓ ↓ 责编:陈晓悦 ...
纵观三位艺术大师对东方绘画的借鉴和模仿,出发点不同,伦勃朗和布歇更侧重于东方风情元素的吸收,梵高的学习则更为全面和彻底,包括构图、色彩等绘画本体元素的吸收。但无论怎样,遥远的东方对于西方艺术家来说都具有难以抵抗的诱惑力和神奇的想象空间。 ...
“乳白色云间露出月光/它细数竹影尖尖/还将拱桥一座画入水中/拱桥如猫弓背,敦实,弯曲//……一位诗人醉酒桑树下边/运笔、把酒都自如熟练……”从月、竹、桥写到诗人月下饮酒作诗,这些中国风的诗句出自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于1937年创作的诗歌《中国式》。
黑塞认为:“中国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教育并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的民族,他们不是向后看,而是面向有为的未来。”黑塞在《东方之旅》中并没有提到东方的国家,在扉页写着“献给东方旅行者”的《玻璃球游戏》中则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并成为主人公的生活指导。《玻璃球游戏》中的故事发生在几...
从鸦片到眯眯眼:西方如何想象东方? 在《维密为什么不能停止设计种族之一的内衣?》一文中,HelinJung认为,“前路奇缘”单元的服装设计是典型的“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即在对某一族群的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平等尊重的情况下,对其中的一些符号或视觉元素做“表面化”、“奇观化”的挪用,以制造某种脱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