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惟宽禅师又来到了僧如法师那里学习佛教的律学,又花时间学习了天台止观法门。所以,在惟宽禅师没有见到马祖道一之前,他已经是个基础牢靠且博学多才的僧人了。惟宽禅师年轻的时候,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掀起的走江湖浪潮,早就席卷天下多年了,所以惟宽禅师也来到了洪州开元寺跟随马祖道一学习禅法。不过,稍微可惜...
惟宽禅师【一日禅】禅的心要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惟宽:“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白居易:“既...
白居易问。惟宽禅师回答:“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再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你为什么要分别?”白居易不解地问:“既然都没有分别,那怎么修行?”禅师答道:“心本无损伤,为什么要修行?...
兴善惟宽禅师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衢州信安人,俗姓祝.十三岁时看到杀生,悲伤痛苦而不忍心吃肉,于是请求出家. 开始习持毗尼,修止观,后来参谒大寂禅师,于是得其心要.唐 贞元六年,开始行化于吴越之间.贞元八年到鄱阳,山神请求受八戒。贞元十三年,留住嵩山少林寺.有僧人问:“什么是道?”惟宽禅师说:...
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惟宽:“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如江淮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身口意皆名心也。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白居易:“既无分别,何以修...
惟宽禅师:“既然没有你也没有我,那还有谁要见?” 呵呵,惟宽禅师深妙啊,这话给我绕的[黑线]记得有很多先哲都说过,人生旅途中难免遇到障碍,而一个人遇到的最大障碍甚至最大敌人,不是别人与外境,而是他自己。这个“自己”,说的是一个人的观念和习性,还包括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自我意识太强,那便会有太多的...
惟宽禅师回答:“无上菩提,假如用于身,那就是戒律;如果说于口,那就是经法,行于心,那就是名之为禅定,应用有律,有法、有禅,是三,其实是一也,就像江淮河汉,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都是心。那么,我们在身口意三者之间,何必要妄起分别?” 诗人白居易听了仍然不解,再问:...
惟宽禅师回答:心本无损,何须修?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勿起念!白居易又问:不起垢念是应该的,但不起净念怎么可以呢?惟宽禅师说:黄金虽好,但金屑进入眼睛会致病。乌云会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会遮蔽天空。白居易进一步问:无修无念,又何异于凡夫?惟宽禅师说: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无明和执着的二病,是名真...
兴善惟宽禅师 摘自:五灯会元 - 宋·普济 京兆兴善寺惟宽禅师,衢州信安祝氏子。年十三,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乃求出家。初习毗尼修止观,后参大寂,乃得心要。唐贞元六年,始行化于吴越间。八年至鄱阳山神求受八戒。十三年,止嵩山少林寺。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大好山。」曰:「学人问道,师何言好山?
惟宽禅师与白居易谈禅的公案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尘,有解此者成大道。 缘起: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唐宪宗李纯请惟宽禅师进京,住持皇家寺庙兴善寺。其时,“诗名动天下,文章冠九州”的百年罕见的才子——白居易,也刚刚得到天子的赏识,可谓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