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阵阵,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故去“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魏朝曹丕的《燕歌行》悲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天气清冷,白露凝霜,清冷的月色更加映衬出深闺的寂寞;唐朝“诗圣”杜甫的《登高》悲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倾诉着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
而在《九章·抽思》中,他写道:“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意思是秋风乍起,草木变色,天地间一片浮荡。虽然这些诗作没有直接发出悲秋的感叹,但也隐隐埋下了伏笔。真正把“悲秋”情感直接表达出来的,是宋玉在《楚辞·九辩》中的那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一声悲叹,直抒胸臆,成...
文集|《九辩》悲秋的传统 倍速播放下载收听 00:0009:40 打开APP,完整收听说说题目,所谓《九辩》,这个“辩”字,汉代的王逸解释为“变”,说是表达臣子变着方法来劝诫国君的意思;到了明清之际的国学大家王夫之,则认为应该就是“遍”,一遍两遍的意思,就是说文章将一个中心,反复阐释了“九遍”。以今天的研究,王夫...
可是,人生中由盛转衰的秋天,有时你无可避免,它就来了。秋来了,秋会走;人生的秋天,来了有时便走不了,谁也无法预知。所以古人将悲秋之苦寄于文学作品里,一不小心就留下千古的忧愁,直到现代,剪不断,理还乱。
秋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悲秋是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在北方,人们对自然物的变化有了较早的认识和思考,由大自然的生命规律联想到人生自我。“只有在有了一个把秋作为整体现象和季节意识之后,自然中的衰败景物才可能变为对人生短暂深切领悟的标志。”悲落叶于劲秋,万木凋零的深秋景象,容易触发人...
文人悲秋是从宋玉的《秋声赋》开创的传统。“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是叫人悲伤的季节,在秋日里“登山临水”,目之所及:“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诗人由此回想前半生,发现自己因“羁旅而无友生”、“蹇淹留而无成”,故而生“惆怅兮...
在中国文化中,有“伤春”和“悲秋”的传统。“伤春”又称为“惜春”,当然是惋惜春归,这里就不多说了。单说这“悲秋”,好像这“悲秋”跟游子联系最为紧密,元曲大家马致远在他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就是一种典型的“悲秋”。
悲秋的传统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句话真不是虚话。因为在中国诗词的历史上,逢秋几乎都是以悲秋的感情为主的。从宋 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然后到 了帝王曹丕《...
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出自:唐·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译文: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自此,开创了文人悲秋之传统。 《九辩》既代屈原立言,闵其忠而放逐,又有自悯身世之意,一不小心成了“悲秋”的祖宗。 接下来步其后尘且出手不凡者,便是汉武帝刘彻。一首《秋风辞》,情景交融,比兴并用,堪称“悲秋”之佳作——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