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意味着诗人经常因漂泊万里、身在他乡而感受到深深的悲伤与哀愁,同时因为年老多病,在孤独中独自登上高台远眺,感慨人生的艰辛与不易。这句诗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心境和对人生坎坷的深刻体悟。 具体来说: 一、万里悲愁...
“长笑微吟泪暗垂”,道尽了诗人强颜欢笑,内心苦涩,悲痛的情愫,他微吟辞章不过是排遣心灵苦痛的自X。结句“还自问,这黄花红叶,干汝谁来”意味深长,诗人借自己所喜爱的“黄花红叶”做为自身的代表,黄花自黄,红叶自红,它们不干预谁人,侵犯谁人,然而人们为什么要干预、侵犯它呢?这实在是诗人对这个不能自由自在...
可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却饱含着萧瑟的意味。这落木萧萧而下,恰如逝者纷纷,叶黄离枝,佳期已逝,年华不再之伤油然而生;故友亲朋如叶般凋落殆尽,或散落一方,再难相见,再者,或阴阳两隔,徒留空楼,焉能不伤?长江滚滚流去,不舍昼夜,可江畔之人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江上之国,也已改朝换代不知几何。“...
暮秋时节,台阶上已经落满了红叶,红艳艳的亮丽秋光,却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喜悦。“暮”字既写出了时光变化,又有着暗淡的意味,词人好似在慨叹光阴虚掷,年华空流去,一个“又”字透露重阳词人独处已非一年。上一年的重阳节,自己孤单而过,这一年又是重阳节,登台临榭,那是作者当年回忆的地方,可今年...
这段诗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时光流转的感慨。 除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古代诗人还通过描绘社会动荡和人生艰辛来表达他们的悲愁之情。例如,南宋词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他以夜晚和秋天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时局动荡和自身命运的忧伤。词中写道:“萧萧萧叶,迎寒足风灯摇奄。目断...
于是,宋兵南下攻金陵,不到一年,后主出降,被俘到汴京,被封了个极尽嘲讽意味的官爵:违命侯。到宋太宗时,因为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被宋太宗安排人在宴会上给其酒杯中下牵机毒药将他毒死。国破家亡,身死亲丧,可谓是满杯的悲苦独自饮,满篇的愤懑无处诉,满怀的痛苦无助只能继续倾覆在诗酒之中...
“病眼不眠非守岁”化用自白居易的诗《除夜》“病眼少眠非守岁”,“少眠”意味着睡眠时间少,而将少眠改为不眠,则是彻彻底底的长夜无眠。苏轼说我病眼睡不着并不是为了守岁,而是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内心虽冷,但多盖几床被子,起码脚暖和身体暖和吧,但是也失败了,霜寒太重了:重衾脚冷知霜重...
次句“飞到绣帘深处”,首先点明了自己的身份;“深处”二字,又意味着她的住所与外界隔绝,词人孤独寂寞的感觉也可知一二。最主要吴藻识字念书,又能诗绘画,平常人家的姑娘小姐都与他没有共同语言。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读过书的女孩,确实心态不同,以至于她对未来的期待也不一样。 一只惹人怜...
除夕,是一年的终结。终结也意味着新的开始,过去尘埃落定,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答案。 戴复古或许代表了大部分人在除夕的样子: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家人团聚,听着爆竹声,吃着年夜饭,对未来充满憧憬,...
论俯视 文/汪民安 一、登高远眺,逃离市井 对于古代人而言,登高是最常见的形成俯视的方法。只有登高才能俯视。登高意味着什么呢?一个最直接的意义就在于,登高俯视者是对围绕在他身边的人的摆脱。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世俗生活的摆脱,是对人间生活和市井生活的摆脱。登高者通常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在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