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知 情 者 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2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显然就是《中庸》天命之谓性的翻版。所以这里的命是天命。降就是赐予。是说人的性是由天命赋予的。若是单纯看这一句话,妥妥的儒学。但是根据下一段所言,好恶,性也,以及...
凡是人都有性。从下文来看,这句话不是儒家所言的那个本性,而是接近于习性。若是如此,基本就可以确定这是法家所理解的性,只有这个理论才能为吃人的礼法找到合理性。心亡奠志,亡,通无,奠应该是定的错别字。当然说通假也可以,奠基也有定的意思在其中的。我不在这个字的文法使用上纠缠。心没有定志,这个...
性自命出与忠,仁之实性自命出与忠,仁之实 不讹不孚,忠之至也。不欺弗知,信之至也。忠集则可亲也,信集则可恶也。忠1信集而民弗亲信者,未之有也。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至信如时,毕至而不结。忠人无2讹,信人不负。君子如此,故不诳生,不负死也。 太久而不渝,忠之至也。陶而睹常,信3之至也...
《性自命出》的人性说,可以说正是孔子与孟、荀之间的发展形态,它所提出的“性自命出”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从天—命—性—情—道的逻辑结构来讨论人性的本质和作用。它主张命自天降、性自命出、情出于性、道始于情,认为天所赋予的是性,性就是天生的好恶,就是人内在的喜怒哀乐之气,喜怒哀乐之气表现于外,便...
与荀子有相似之处,但它不是一般地讲气性或质性,甚至不是讲血气心知之性,而是从生命情感讲性,即以生命情感为特征的特殊的气性或质性。从这里可以看出,荀子强调的是知,而《性自命出》强调的是情,二者都以气为基础,但侧重点不同,这个不同,反映出荀子与思孟学派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即重知与重情的区别。
儒家精神:《性自命出》详解 P1王墨仁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3383 8 18:25 App 儒家精神:为什么儒家会被黑?我为儒家思想正名! 134 1 01:31 App 儒家精神:我为儒家精神正名 2P 248 0 11:02 App 儒家思想:《大学》的个人解析与运用 1605 0 06:44 App 儒家精神:读《论语·季...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解读三,法家认为人性是教化的结果 牛生而长,雁生而伸,其性 使 然, 人而学或使之也。凡物无不异也者,刚之【梪】柱也,刚取之也。柔之约[也],柔取之也。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4 牛生而长,雁生而伸,其性 使 然, 人而学或使之也。牛生下来就...
郭店楚墓竹簡• 性自命出 凡人,雖有性,心亡定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定。喜怒哀悲之氣,性也。及其見于外,則物取之也。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終者近義。知情者能出之,知義者能入之。 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善不善,義也。所善所不善,勢也。凡性為...
《性自命出》译文 每个人虽然都有天生的本性,但心志却没有达到意念不散乱。本性要在外物的影响下才会显现,要喜悦才会去行动,要习惯后才心志固定下来。喜、怒、哀、悲未发的气,就是性。至于性外在显现出来,则是由外境所引发的。性源自于分于道的命,而命是天生的。人道生于情,情又从性来。人道之始始于...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解读二,法家之性和儒家根本不同 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善不善 性 也,所善所不善,势也。凡性为主,物取之也。金石之有声,弗 扣 不 鸣, 人 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凡心有志也,无与不 可, 性 不 可独行[1],犹口之不可独言也。3 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