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就章,是一种刻印方法,通常是指用凿印的方法刻制出来的印章。术语介绍 指在预制的金属印坯上击凿印文。这类印章的引文错落自然,多数是将军印和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之间。相传其起源,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都是仓促凿成,相沿成习,故称“急就章”;更为后人所仿效,形成...
急就章 jí jiù zhāng 成语解释: 急就:匆促地完成。指匆促写成的文章或奏章。泛指为了应付需要急急忙忙完成的作品或工作 成语出处: 清·龚自珍《咏史》:“羽出颠倒司农印,幕府纵横急就章。”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急就章 [ jí jiù zhāng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í jiù zhāng ] (名)应付急需而匆忙完成的作品或工作(原为书名,也叫《急就篇》,汉代史游作)。 热搜字词香荃布 鬼子姜 鬼吹灯 转捩点 臭老九 ©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百度首页 问题反馈 商务合作 关注微博 ...
急就章含义解释 急就章 [ jí jiù zhāng ] ⒈ 见“急就篇”。比喻匆促完成的文章或工作。 什么是急就章引证解释 ⒈ 见“急就篇”。 ⒉ 比喻匆促完成的文章或工作。 引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不能够从容细绘流民状,只好在马上封题急就章。”清 龚自珍 《咏史》:“羽书颠倒司农印,幕府纵横急就章。”袁...
【成语】:急就章 【拼音】:jí jiù zhāng 【简拼】:jjz 【解释】:急就:匆促地完成。指匆促写成的文章或奏章。泛指为了应付需要急急忙忙完成的作品或工作。 【出处】: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小学类》:“‘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存焉。” ...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
急就章 成语(Idiom):急就章发音(Pronunciation):jí jiù zhāng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急于完成一件事情,草率地做事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急就章是指急于完成一件事情,草率地做事。章指的是文章的篇章,急就章即指急于完成文章的某一部分,而不顾全篇的质量和完整性。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人们在做事情时急于...
顾名思义,“急就”,就是迅速完成的意思,“急就章”早在汉朝就已有之,即迅速刻成的印玺。 汉印“鹰扬将军章” “急就章”的原义 - 汉印里有一部分印章,特别是那些“某某将军章”,通常情况下,这些印章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在行军途中,或者在打仗调防其间,出现紧急军情,会有临时拜封的情况,那么,这时候所刻的印章往...
急就章 【原名】 急就篇 【拼音】 ji jiu zhang 【内容】 小的百科全书 【所书之人】 吴皇象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急就章》相传为三国时吴皇象所书,为章草体的正宗,现存石刻拓本。明有宋克《急就章》临本墨迹,用笔清晰,360百科更宜于青少年初习章草,当属摹迹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