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释义 报错 sī huò ㄙㄧㄏㄨㄛˋ 思惑佛教语。指贪、嗔、痴等迷情。 赵朴初 《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百度百科,由网友自行编辑。
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三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一种也叫根本无明。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瞋、痴、慢、疑,这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什么是贪?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过分要求。投资者的健康交易心理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不要妄想,即避免思惑,不要对市场有贪、嗔、痴等迷情;第二,避免主观偏见,即避免见惑,不要对市场...
成语(Idiom):思惑发音(Pronunciation):sī huò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思考犹豫不决,心中迷惑不解。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思惑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思”表示思考,思维,而“惑”表示疑惑,迷惑。思惑指的是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犹豫不决,心中迷惑不解的状态。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思惑常...
それは思惑があってしたことだ。/那是存心搞gǎo的。 彼はなにか思惑があって親切にしているのだ。/他是有所企图才亲切qīnqiè相待的。 彼にはなにか思惑があるらしい。/他好象有什么打算。 思惑どおりにはいかない。/不能如愿;不能随心所欲。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更多:https://www.bmcx.com/ 接口调用|联系我们...
乃指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合计为八十一品惑。三界总有九地,即欲界、四禅、四无色。其中欲界具有四种修(思)惑(贪、嗔、慢、无明),四禅、四无色已除嗔,尚余三惑。于各地中,总此等修惑,分上上乃至下下九品,合之为八十一品修惑。俱舍论卷二十三 ...
一、思惑的表现之一是贪,包括贪名、贪利、贪感情,以及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执着。二、法师的故事说明了除贪之难。即使他一辈子做好事、做功德,但因为对紫金钵盂的贪恋,最终还是被小鬼找到。三、思惑还包括对茅蓬的贪恋。有朋友住在山上,喜欢他的茅蓬和清风明月,但即使是这样的简单生活,如果不...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嗔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嗔使,故成八十一品也。更多:https://www.bmcx.com/ ...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名为三惑。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尚未证成无上佛道,因而拥有的一切迷惑。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