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伤肾,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如下:“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注:此处‘喜伤心,恐胜喜’在部分版本中作‘喜伤心,恐胜忧’,两者意思相近,但‘恐胜忧’更为常见和广泛被引用);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段...
肝为将军之官而主怒,怒则气上,肝藏血,血随气行,怒则血随气行菀积于上,《素问·举痛论》岐伯讲:“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本篇大论前文有言“暴怒伤阴”,血属阴,过怒则肝不藏血而肝藏自伤,志用太过,反...
肝为木脏,《素问·五脏别论》岐伯讲:“夫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怒气冲冲,肝气常实而不虚,则反伤于肝,俗谓“气的肝疼”即是此谓。 悲何以胜怒?《素问·举痛论》黄帝讲:“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悲乃愁忧之属,本篇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岐伯后文有谓:“西方生燥,燥生金…...
原文:一、怒伤肝,悲胜怒 这句话的意思是憋闷、发怒、生闷气会伤肝,而对治怒气的方法是悲伤。肺在志为忧,肝在志为怒,肺金克肝木,所以悲伤可以用来对治愤怒。情志对治尘是中医最经济的办法。所谓经济,就是不用花钱就能治病。所谓情志对治法,就是我们要会调治生活,在怒气难平的时候,不如...
“怒伤肝,悲胜怒”意思是:发怒损害肝脏,在发怒的时候,如果遇到悲哀的事,怒气可以自然消失转化。出自《阴阳应象大论》,选自战国佚名《黄帝内经》。节选原文: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
过怒伤肝,悲胜怒 人们常说“气得我肝疼”,这是因为过度的怒气易致肝气郁滞。轻者表现为急躁易怒、头晕目眩、胁肋胀痛;重者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出现呕血甚至昏厥。 肺在志为悲,肝在志为怒,肺金克肝木,故悲可胜怒。怒则气...
《黄帝内经》作为华夏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作,“怒伤肝”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说:“怒伤肝,悲胜怒。”这一说法奠定了华夏中医关于情志方面的基础,咱人情绪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效。它说:怒属五志之一,与肝相对应。五志包括怒、喜、思、忧、恐,分别与咱人体...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出自黄帝内经《天子内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由多人完成,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在黄老道家理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