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孟子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如果沉溺于安乐之中,就容易忽视潜在的危险,从而导致衰败。相反,只有在忧患之中不断磨炼自己,才能保持警醒和强大。这一观点深刻体现了孟子的忧患意识。 2. 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
以下是有忧患意识的名人例子: 1勾践:越王勾践在国破家亡后,屈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最终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他在亡国之辱的忧患促使下,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的结果。 2傅说:武丁梦得圣人傅说,于是在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
每一个时代都有英雄模范,这个模范被经历过多次忧患却依然勇敢面对的人物代表着。无论是心理上的苦难还是外界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苦难,他们都能在困难时使出最大的力气,带来希望,被世人所熟知。以下就是诞生于忧患中的十个英雄事例: 一、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出生于希腊的居里夫人,一个普通女子,她在无法维持家庭生计的...
1、孟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极具忧患意识。表达了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2、范仲淹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思就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
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4、高士其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作家。在外国...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文章开头列举舜、孙叔敖等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