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皖苏地区(包括浙北、浙西、皖南和苏南)的志留系唐家坞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命名、划分和对比上长期存在争议。借助新的化石证据和海相红层分布特点,本文提出新的对比认识,以解决这一地区的志留系时代问题。我们以志留系首套红层(灰绿色为主,夹紫红色碎屑岩)的出现为标志,确定了唐家坞组、康山组和举坑组...
志留系(S)是智博矿区的主要地层,主要由碳酸盐岩和火山岩构成,分为下-中志留统(S1-2)和上志留统阿河布拉克组(S3ab)三个亚组。这些地层表现出明显的层序特征,并通过石阶怎冲夫断层与相邻地层相接。下-中志留统(S1-2)以中-浅变质岩为主,包括粉砂岩、变质砾岩、变凝灰岩、石英岩等,其与上覆...
**志留系地层岩性描述** 一、引言 志留系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时期,属于古生代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地层在全球各地广泛分布,并记录了丰富的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信息。本文将详细描述志留系地层的岩性特征,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志留系地层概述 志留系地层通常位于奥陶系之上,泥盆系之下。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的...
志留系一词是英国著名地质学家R.I.莫企逊于1835年发现并命名的,由日本学者小滕文次郎于1884年翻译成中文,当时叫“志留里亚”,后经中国学者章鸿钊、翁文灏简化为“志留系/志留纪”,一直沿用至今。志留系与奥陶系有很大不同,因为其形成背景差异很大,志留纪初期刚刚经历了奥陶纪末的全球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全球转暖,海...
1835年莫企荪(Murchison)将英国的下古生界划分为寒武系、志留系下部和志留系上部。后来拉普华斯(Lapworth)将志留系下部改称奥陶系、而将志留系(狭义)限于其原来的上部,确立了下古生界的三分性。同时,便出现了狭义的志留系和包括奥陶系在内的广义的志留系两个含义不同的同名词,为避免混淆,Lappront将狭义志留系改称哥得兰...
2018年9 月,盖志琨研究员课题组针对新疆柯坪地区的志留系红色岩系又组织了一次新的野外考察,并采获一批盔甲鱼类的新材料,并报道了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多鳃鱼类锯齿宽腹鱼(Platylomaspis serratus)。2019年,刘玉海先生等通过西域鱼的新材料的研究,意外发现张氏西域鱼的头甲呈椭圆形,而非之前认为的梯形,...
第六节志留系 志留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东南,桂东北仅小面积出露。为海相碎屑岩沉积。最大厚度 达7551米。与下伏奥陶系为整合接触。赋存矿产有铁矿、磷矿等。 桂南区 该地层在防城、钦州、灵山一带发育较完善,下、中、上统均有出露,所含笔石动物群 极为丰富,并与上覆早泥盆世含笔石地层为整合接触,是研究华...
志留系的全球标准、中国对比与重大事件 志留系的全球标准、中国对比与重大事件 志留纪是古-中生代地质延限最短的一个纪(约24-26Ma)第一个确立系、统、阶的底界层型的纪。奥陶纪末大灭绝后生物界从残存复苏到辐射,从冰室效应到暖湿时期;海平面快升、气候梯度小、生物多样化、从早古生代向晚古生代转变的时期。COOLI...
志留系主要出露于智博矿区,为一套碳酸盐岩-火山岩建造。志留系划分为下-中志留统(S1-2)及上志留统阿河布拉克组(S3ab)(包括第一亚组(S3aba)、第二亚组(S3abb)、第三亚组(S3abc)),二者呈断层接触。1.下-中志留统(S1-2)为一套中-浅变质岩系,与上覆地层呈断层接触。主要岩性为粉砂岩、...
中国志留系研究一百周年:戎嘉余院士、王怿研究员在《地层学杂志》发表纪念论文访谈录 导 言近期, 《地层学杂志》(2023年第3期)发表了有关我国志留纪地层对比的两篇论文——《华南东部浙皖苏志留系唐家坞组、康山组和举坑组的时代问题》(戎嘉余等, 2023)和《扬子区志留纪晚期地层的时空分布及其地质意义》(王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