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血脉而又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血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又有赖于心血的不断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故《医碥·五脏生克说》曰:“脾之所以能运行水谷者,气也;气虚则凝滞而不行,得心火以温之,乃健运而不息,是为心火生脾土”。
心为生血的关键脏器 五味化精之后,必须通过心的气化作用,使脾化之精再变赤之后才能化生为血,这是生血化血的重要阶段。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心生血,血生脾。”后世《侣山堂类辨》又进一步指出:“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为精,奉心化赤而为血。”至清代《血证论》也说:“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
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在血液生成方面:水谷精微通过脾气的转输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脾主运...
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解读】 心主血脉,古人还认为水谷精微受到心阳之气的作用才转化为赤色的血液,即“奉心阳而化赤”,所以,说心生血。血属或,脾属土,血生脾,这就是五行里的火生土了。心开窍于舌。 【儿科】 儿科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肖昕教授团队...
血之与气,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气血冲和,阴平阳秘,脾气健旺,化源充足,气充血盈,充养心神,则心有所主。心血运于脾,心神统于脾,心火生脾土,脾强则能主运化,而生血统血。因此,心与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功能失调,以及运化无权和心...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1.85万23:19 64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1.89万16:51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臧为肝……… 2.00万26:22 62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1.83万25:33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
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此乃言苦味入胃之先入、中入和后入的次序,其与上文“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属于同样道理。 三、心主舌 心为火脏,开窍于舌,舌为心所主,舌为心之苗,《灵枢·脉度》岐伯讲:“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是以心主舌。
自学译:阴阳两极,阳为热,阳极在夏天,夏天又是南方的代表,所以南方生热,热到达极点就产生了火,物的苦味是由火气所化,苦先入心,所以苦生心,心的精气,生养血,所以心生血,血为火,脾属土,五行火生土,所以血生脾,舌为心之官,所以心主舌。南方在天为热,在地五行为火,在人体代表血脉,在五脏...
1“心生血”理论的起源及各家论述 “心生血”的理论源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和 《素问·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然后世医家对其理解也大相径庭。清·高世栻在其所著的《黄帝素问直解》 中对这一理论避而不谈;明代医家张景岳将“生”译为“主”,故...